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都功的意思、都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都功的解釋

亦作“ 都工 ”。道教職稱。 後漢 張道陵 創五鬥米道。 道陵 死, 張魯 複行之。設二十四治,各治設治頭、祭酒,以為管理、治事,由都功總領之。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譏谑》:“ 廬山 簡寂觀 道士 王告 好學有文,與 星子 令相善。有邑豪修醮, 告 當為都工。都工薄有施利。” 清 恽敬 《真人府印說》:“ 江西 貴溪縣 真人府 印,凡大小四,其三皆曰‘陽平治都功印’……《三國志·張魯傳》:‘來學道者初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衆,多者為治頭。’治都功其即治頭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都功”釋義

“都功”是中國道教文化中的專有名詞,特指天師道(正一道)内部的一種宗教職階。該詞由“都”與“功”組合而成,其中“都”取統領、總攝之意,“功”指宗教儀式中的功德或法事職能。在道教體系中,“都功”通常與道士的修行等級和職務相關,負責主持科儀、管理道觀事務,并需通曉經箓符咒。

曆史沿革

據《天師道職階考述》記載,“都功”一職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是天師道“三官五職”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明确将其列為“治箓道士”的進階職稱,需通過授箓儀式方可獲得資格。宋代以後,隨着正一道的興盛,“都功”職能逐漸擴展至主持大型齋醮與地方宗教活動。

宗教内涵

從道教教義分析,“都功”蘊含三重核心意義:

  1. 修行層次:象征道士對《正一法文》《度人經》等經典的掌握程度;
  2. 職能權限:具備主持“黃箓齋”“羅天大醮”等國家級祭祀的資質;
  3. 教階象征:在授箓體系中對應“三五都功箓”,為初階法職的晉升基礎。

文化意義

“都功”作為道教管理制度的關鍵概念,反映了中國傳統宗教中“以法統事”的組織原則。據《龍虎山志》載,曆代天師皆需通過“都功”階段考核,其職銜授予儀式包含劍、印、符箓等信物,具有鮮明的文化符號特征。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
  2. 李養正《道教制度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3. 《天師道職階考述》(《宗教學研究》期刊,2018年第3期)
  4. 張繼禹《中國道教文化簡史》(五洲傳播出版社,2020)

網絡擴展解釋

“都功”是道教早期五鬥米道(天師道)體系中的一種管理職稱,其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1. 起源與職能
    該職位由東漢張道陵創立五鬥米道時設置,後由其孫張魯繼承發展。五鬥米道将教區劃分為“二十四治”(即24個教區單位),每個教區設“治頭”或“祭酒”負責具體事務,而“都功”則是統轄所有教區的總負責人,具有最高管理權。

  2. 别稱與文獻記載
    “都功”亦寫作“都工”,宋代沈括《夢溪筆談》中提到廬山簡寂觀道士擔任“都工”一職,清代恽敬《真人府印說》也提及相關記載,印證其曆史延續性。

  3. 詞語結構與發音
    拼音為“dōu gōng”,屬于道教專用術語,現代多用于宗教或曆史研究領域。

擴展說明:五鬥米道是道教早期重要流派,張魯在漢中建立政教合一政權時進一步完善了“都功”體系,這一制度對後世道教組織架構有深遠影響。需注意,相關記載多源于古代文獻,具體職能可能隨時代演變存在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安否安坦柏寝半産賓末簿領彩鳳隨鴉蟬喘雷乾嚵獠除治蹈雍大義凜然典裁颠亂蝶怨蛩凄告天鳥更弦易轍歌吟鬼羅襦寒裝褐衣蔬食弘旨滑頭諱樹數馬僵呆椒華籍夫掘子軍沮議連城璧陵慢緑林好漢倫好邏偵妙論蜜唧鳴珂巷默意内部聯繫泥酒搒棰被繡之犧樵路琦善氣勢磅礴秋漢拳頭上走的馬﹐臂膊上立得人三十六書商籍牲物獅弦肆淫塌房體料拓羯違衷響駭香末小祥邪門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