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都工 ”。道教職稱。 後漢 張道陵 創五鬥米道。 道陵 死, 張魯 複行之。設二十四治,各治設治頭、祭酒,以為管理、治事,由都功總領之。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譏谑》:“ 廬山 簡寂觀 道士 王告 好學有文,與 星子 令相善。有邑豪修醮, 告 當為都工。都工薄有施利。” 清 恽敬 《真人府印說》:“ 江西 貴溪縣 真人府 印,凡大小四,其三皆曰‘陽平治都功印’……《三國志·張魯傳》:‘來學道者初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衆,多者為治頭。’治都功其即治頭歟?”
“都功”是道教早期五鬥米道(天師道)體系中的一種管理職稱,其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起源與職能
該職位由東漢張道陵創立五鬥米道時設置,後由其孫張魯繼承發展。五鬥米道将教區劃分為“二十四治”(即24個教區單位),每個教區設“治頭”或“祭酒”負責具體事務,而“都功”則是統轄所有教區的總負責人,具有最高管理權。
别稱與文獻記載
“都功”亦寫作“都工”,宋代沈括《夢溪筆談》中提到廬山簡寂觀道士擔任“都工”一職,清代恽敬《真人府印說》也提及相關記載,印證其曆史延續性。
詞語結構與發音
拼音為“dōu gōng”,屬于道教專用術語,現代多用于宗教或曆史研究領域。
擴展說明:五鬥米道是道教早期重要流派,張魯在漢中建立政教合一政權時進一步完善了“都功”體系,這一制度對後世道教組織架構有深遠影響。需注意,相關記載多源于古代文獻,具體職能可能隨時代演變存在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