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提腳;跨步。《禮記·曲禮下》:“執主器,操币圭璧,則尚左手,行不舉足,車輪曳踵。”《莊子·漁父》:“人有畏影惡迹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 清 侯方域 《壯悔堂記》:“餘不能不舉足出此堂。”
(2).喻輕易。《後漢書·馬援傳》:“自謂 函谷 以西,舉足可定。”
(3).猶舉動。 唐 韓愈 《進學解》:“是二儒者,吐詞為經,舉足為法。” 宋教仁 《宋漁父日記·一九○五年七月十九日》:“ 孫逸仙 所以遲遲未敢起事者,以聲名太大,凡一舉足,皆為世界所注目,不敢輕于一試。”
“舉足”是一個多義詞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用法:
提腳/跨步
原指擡腳邁步的動作,常見于古籍。例如《禮記》中“行不舉足”指走路時步伐穩重,韓愈《進學解》用“舉足為法”形容行為可作典範。
喻指輕易
強調事情容易完成。如《後漢書》記載“舉足可定”,形容輕易平定局面。
代指舉動
引申為人的行為或決策。例如宋教仁日記中提到孫中山因“一舉足”受世界矚目,突顯行動的重要性。
以上内容綜合權威古籍及現代語料,如需進一步考據可查看《禮記》《後漢書》等文獻來源。
《舉足》是一個形容詞,描述了一個人移動或行動十分輕松自如的狀态。它意指一個人行走時,腳步輕快,毫不費力,像是舉起腳步一樣。這個詞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步履輕盈、靈活敏捷的狀态。
《舉足》的部首是“立”和“足”,其中“立”是上面的部分,表示“站立”;“足”是下面的部分,表示“腳”。這個詞總共有10個筆畫。
《舉足》最初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它是由古代文人根據人行走時擡起腳來的動作,來形容一個人行走輕松自如的狀态。
《舉足》的繁體字為「舉足」。
古時候,《舉足》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它的古字形狀中的“足”字旁邊有個橫筆,寫成「舉足」。這個橫筆可能代表着腳步離開地面的動作,更加強調了行動的輕盈與自如。
1. 他在舞台上舉足輕盈地跳舞。
2. 她舉足維艱地走過那片崎岖的山路。
組詞:舉目、舉手、舉起、舉頭
近義詞:邁步、輕盈、靈活、步履輕快
反義詞:沉重、遲緩、笨拙、沉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