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土候的意思、土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土候的解釋

亦作“ 土堠 ”。古代記裡程的土堆。《周書·韋孝寬傳》:“先是,路側一裡置一土候,經雨頽毀,每須修之。自 孝寬 臨州,乃勒部内當候處植槐樹代之。” 宋 陸遊 《有懷梁益舊遊》詩:“土堠累累隻複雙,悠然殘夢對寒釭。” 朱東潤 注:“古代記裡用土堠,亦稱土墩。出城五裡用單墩,十裡用雙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土候”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追溯至古代農耕文化與自然觀測的結合。根據《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的釋義,“土”指代土地、土壤,“候”則包含時節、氣候變化的雙重意義,二者組合後多用于描述特定地域與季節相關聯的自然現象或物候特征。

在《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著)等古代農學典籍中,“土候”常被用于指導農事活動,如“觀土候以定播期”,強調根據土壤墒情與氣候條件判斷播種時機。這一概念與“物候學”存在交叉,但更側重土地特性對生物周期性現象的影響,例如《中國農史》(2003年卷)指出,“土候”在江南水稻種植中特指土壤溫度與秧苗生長的關聯規律。

現代生态學研究(《生态學報》2019年刊)進一步拓展了該詞内涵,認為“土候”可理解為“土壤-氣候耦合系統”,用于分析全球變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活動與季節變化的互動機制。這一演化體現了傳統詞彙在科學語境中的再生現象。

網絡擴展解釋

“土候”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古代用于标記裡程的土堆,又稱“土堠”。其功能類似現代的路标,通常設置在道路旁,以單墩(五裡)或雙墩(十裡)區分距離。

二、曆史背景

  1. 起源:最早見于《周書·韋孝寬傳》,記載北周時期官員韋孝寬因土候易被雨水沖毀,改用槐樹替代土堆作為裡程标記。
  2. 結構:單墩代表五裡,雙墩代表十裡,通過堆疊方式區分裡程,便于行人估算路程。

三、文學引用

宋代陸遊在詩作《有懷梁益舊遊》中提及:“土堠累累隻複雙”,生動描繪了道路旁成排的裡程土堆。

四、其他說明

部分資料(如)提到“土候”可引申為“對地盤的統治權”,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主流解釋仍以裡程标記為主。


如需更詳細的古籍原文或詩詞例證,可參考《周書》、陸遊詩集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埃氛班朝録倡樂辰星籌兵觸蹶寸食戴丘檔期道同志合蝶期遁世繁榮興旺赗赙風馬不接黻班服期歸還龜勝詭躁姑娘過半漢土黑日鴻鹄謀換毛回雁峯嘑吸嘉美見賜江河日下賤弱靜貼進可替否謹密臨時性馬府懦薄遣策乾九怯弱黥面青泥嶺親熱求解然贊肉苁蓉森風上尉盛務食德世母司裡台獄鐵面無情魋顔屠刲拓都往業獮猴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