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茫貌。 唐 無名氏 《撷芳詞》:“風搖蕩,雨濛茸,翠條柔軟花頭重。” 前蜀 貫休 《春末蘭溪道中作》詩:“山花零落紅與緋,汀煙濛茸江水肥。”
“濛茸”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自然景象的迷茫、朦胧之态,常見于詩詞等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唐代無名氏《撷芳詞》:
“風搖蕩,雨濛茸,翠條柔軟花頭重。”
——描繪雨中枝葉濕潤、花頭低垂的朦胧景象。
貫休《春末蘭溪道中作》:
“山花零落紅與绯,汀煙濛茸江水肥。”
——形容江邊霧氣彌漫、江水豐盈的春日畫面()。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詩詞中的用法,可參考《全唐詩》或相關古典文學解析。
濛茸(méng róng)是一個漢字詞彙,形容植物茂盛且茂密,一般用來形容草木的繁茂、蓬勃生長。
濛茸的部首是水(shuǐ),由左右結構組成。它總共有12個筆畫,其中濛部分有9個筆畫,而茸部分有3個筆畫。
濛茸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詩經·秦風·鳳求凰》:“鳳歸狂于梁,濛濛于垝。”濛濛指的就是茂盛的樣子,這個詞也經常用來形容植物茂密的生長。
在繁體字中,濛茸的寫法是濛蓉。
在古代漢字中,濛茸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變化。例如,在《康熙字典》中,濛茸的寫法分别是“濛穃”和“蓉絨”。不過,無論寫法如何變化,都保留了描述茂盛生長的含義。
1. 雨後,花園裡的植物長得濛茸蔥翠,非常美麗。
2. 山上的竹子茂密得像一片濛茸的綠海。
組詞:茸毛、茸茸、濛濛茂盛。
近義詞:蓬勃、茂盛、繁茂。
反義詞:凋零、稀疏、荒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