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地的本性;大地的德化恩澤。《管子·問》:“理國之道,地德為首。君臣之禮,父子之親,覆育萬人,官府之藏,彊兵保國,城郭之險,外應四極,具取之地。” 尹知章 注:“法地以為政,故曰地德為首。”《國語·魯語下》:“是故天子大采朝日,與三公、九卿祖識地德。” 韋昭 注引 虞翻 曰:“地德所以廣生。”《文子·上仁》:“貪主暴君,涸漁其下,以適無極之欲;則百姓不被天和履地德矣。”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人副天數》:“天德施,地德化,人德義。”
(2).謂大地賜恩。 南朝 梁 沉約 《光宅寺刹下銘》序:“若夫朱光所耀,彤雲所臨,非止天眷,兼因地德。”
(3).土地所産之物,指五谷。《淮南子·俶真訓》:“當此之時,萬民猖狂,不知東西,含哺而遊,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于地德。” 高誘 注:“地德,五穀。”
“地德”是古代文獻中的哲學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大地的本性或德化恩澤
指大地承載萬物、滋養生命的根本屬性。如《管子·問》提到“理國之道,地德為首”,強調治國需效法大地的包容與生養之道。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進一步闡釋“天德施,地德化”,将地德與天德并列,體現其哲學地位。
大地對人類的恩賜
指土地賦予的自然資源與生存條件。南朝沈約在《光宅寺刹下銘》序中稱“非止天眷,兼因地德”,說明人類福祉既依賴天意,也離不開大地恩澤。
土地所産之物(特指五谷)
如《淮南子·俶真訓》中“食于地德”,高誘注解“地德”為五谷,直接關聯農耕社會的物質基礎。
總結
“地德”融合了自然哲學與治國理念,既強調土地的物質貢獻,也象征倫理規範。其内涵在《管子》《國語》《淮南子》等典籍中均有體現,反映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