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綱的意思、民綱的詳細解釋
民綱的解釋
民衆處世的準繩。 宋 餘靖 《從政大箴·清箴》:“政為民綱,清本士節。”
詞語分解
- 民的解釋 民 í 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民主。民國。民法。公民(在一國内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并履行公民義務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勞動大衆的,非官方
- 綱的解釋 綱 (綱) ā 提網的總繩。 事物的關鍵部分:大綱。綱領。綱目。綱要(.提綱;.概要)。 中國從唐代起轉運大批貨物所行的辦法:一綱(把貨物分批運行,每批車輛船隻的計數編號)。花石綱。生辰綱。 生物學分
網絡擴展解釋
“民綱”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可綜合權威資料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 民衆處世的準繩:指國家或政府制定的法律、政策等,用于規範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發展與民衆福祉(、)。例如宋代餘靖在《從政大箴·清箴》中提到“政為民綱”,強調政策作為治理民衆的主幹(、)。
曆史淵源
- 起源争議:部分文獻(如)認為“民綱”最早見于明代楊慎的《明夷待訪錄》;但其他資料(如、4)顯示宋代餘靖已使用該詞。需注意不同文獻對起源的記載差異。
構成與字義
- “民”:指人民、百姓,如“國泰民安”。
- “綱”:原指漁網的總繩,引申為事物的主幹或準則,如“綱舉目張”()。
應用場景
- 政策與治理:常用于讨論國家法律、政策的制定與效果分析()。
- 文學與曆史:古代文獻中多用于強調執政者以“民”為核心的責任,如“維持生民綱”()。
補充說明
- 權威性差異:建議優先參考宋代餘靖的原始文獻,因其被多個來源引用(、),而明代起源說需進一步考證。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文獻考據,可查閱《從政大箴》或《明夷待訪錄》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民綱
民綱(mín gāng)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由“民”和“綱”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民”字的部首是“氏”,它含有5個筆畫;“綱”字的部首是“纟”, 它含有7個筆畫。
來源
《民綱》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衛風·氓》一篇中:“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凡今之人,或将饑渴。”其中“民綱”指的是人們的生活規律和常态。
繁體
《民綱》的繁體字是「民綱」。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有時會将“綱”字寫作“綱”字,但在現代漢字書寫中,這兩個字已經沒有區别。
例句
1. 社會的發展需要穩定的民綱。
2. 堅守法律是維護社會民綱的基礎。
組詞
民主、民衆、綱領、綱要、綱目
近義詞
民德、民規、人倫
反義詞
無綱、亂象、混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