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焚草的意思、焚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焚草的解釋

(1).焚燒茅草。 唐 李華 《衢州龍興寺故律師體公碑》:“焚草為香,採花為供。”

(2).燒掉奏稿,以示謹密。《宋書·謝弘微傳》:“﹝ 弘微 ﹞每有獻替及論時事,必手書焚草,人莫之知。”

(3).據《隋書·宇文化及傳》載 宇文化及 等發動兵變時, 司馬德戡 曾集兵城内舉火與城外相應, 隋炀帝 聞聲問是何事, 裴虔通 僞稱:“草坊被焚,外人救火,故喧嚣耳。” 炀帝 信以為真,未加提防,遂被殺。史稱此次兵變為“焚草之變”。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一篇:“ 宇文化及 将謀亂,因請放官奴分直上下,詔許之,‘是有焚草之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焚草”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焚燒茅草
    指字面意義上的燃燒草本植物,常見于古代生活場景。例如唐代李華在碑文中描述僧人“焚草為香,采花為供”,體現簡樸的祭祀方式。

  2. 燒毀奏稿以示謹慎
    古代官員為保密,将奏章草稿焚燒。如《宋書·謝弘微傳》記載,謝弘微谏言時事時“手書焚草,人莫之知”,凸顯謹言慎行的作風。

二、曆史事件引申義

  1. “焚草之變”
    特指隋炀帝被殺事件。據《隋書》記載,司馬德戡兵變時謊稱“草坊被焚”,使炀帝放松警惕,最終遇弑。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也提及此事。

三、其他關聯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記載與曆史事件,需注意不同語境下的具體指向。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南史》《隋書》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焚草是一個漢語詞語,它的意思是将草木點燃或燒掉。下面将對焚草這個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簡要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焚草拆分後的部首為火,它的總筆畫數為10。 來源:焚草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的火祭燒草,表示焚燒豐年慶祝和供奉神靈的儀式。 繁體:焚草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焚草。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焚草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在一些字形上存在細微差别。 例句:1. 農民們焚草來淨化田地。2. 他們在祭祀儀式中焚草獻祭。 組詞:焚草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使用,例如焚木、焚香、焚燒等。 近義詞:焚燒、燃燒。 反義詞:種草、生長。 以上是關于焚草這個詞的簡要介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