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焚草的意思、焚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焚草的解釋

(1).焚燒茅草。 唐 李華 《衢州龍興寺故律師體公碑》:“焚草為香,採花為供。”

(2).燒掉奏稿,以示謹密。《宋書·謝弘微傳》:“﹝ 弘微 ﹞每有獻替及論時事,必手書焚草,人莫之知。”

(3).據《隋書·宇文化及傳》載 宇文化及 等發動兵變時, 司馬德戡 曾集兵城内舉火與城外相應, 隋炀帝 聞聲問是何事, 裴虔通 僞稱:“草坊被焚,外人救火,故喧嚣耳。” 炀帝 信以為真,未加提防,遂被殺。史稱此次兵變為“焚草之變”。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一篇:“ 宇文化及 将謀亂,因請放官奴分直上下,詔許之,‘是有焚草之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焚草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含義:

一、基礎釋義

  1. 焚燒草料或文書

    指點燃草木、柴草或文件的行為。古代常見于軍事行動中焚燒糧草斷敵補給,或銷毀機密文書。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7卷,第108頁。

  2. 特指古代“焚草之變”

    專指唐代宦官仇士良等人發動政變時焚燒宮門草木以制造混亂的事件,後引申為宮廷政變的代稱。

    來源:《資治通鑒·唐紀六十二》,中華書局點校本。

二、文化延伸

三、其他用法


按: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古籍,其中“焚草之變”為曆史專名,需結合語境理解。現代漢語中“焚草”多用于書面或曆史叙述,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網絡擴展解釋

“焚草”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焚燒茅草
    指字面意義上的燃燒草本植物,常見于古代生活場景。例如唐代李華在碑文中描述僧人“焚草為香,采花為供”,體現簡樸的祭祀方式。

  2. 燒毀奏稿以示謹慎
    古代官員為保密,将奏章草稿焚燒。如《宋書·謝弘微傳》記載,謝弘微谏言時事時“手書焚草,人莫之知”,凸顯謹言慎行的作風。

二、曆史事件引申義

  1. “焚草之變”
    特指隋炀帝被殺事件。據《隋書》記載,司馬德戡兵變時謊稱“草坊被焚”,使炀帝放松警惕,最終遇弑。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也提及此事。

三、其他關聯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記載與曆史事件,需注意不同語境下的具體指向。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南史》《隋書》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奡兀八音匣操嗔曹署層掖牀茵寸飈打捶短文腹胞根窮貢箋還目含弘鶴卵橫插齁喽荒誕皇冠黃墨華亭鶴胡雛火毳火葫蘆礛磻劍俠積沍跻覽九扈吉月沮解嫪毐糧料使龍虎風雲闾左麪餅密報木锜撓喉捩嗓旗旒情詐秋顔帤穢哨聲拾零是耶非耶蕣顔死靜四外田官天形田彘條褥鐵案頭年蛙鬧亡國滅種仙遊寺鞋弓襪淺邪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