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謀求名聲。《漢書·揚雄傳上》:“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後漢書·吳祐傳》:“昔 馬援 以薏苡興謗, 王陽 以衣囊徼名。” 宋 王安石 《王子直挽辭》:“ 太史 有書能叙事, 子雲 於世不徼名。” 明 文徵明 《謝李宮保書》:“其有可知者,多是立異徼名,工言無實之人, 柳子 所謂士之賊也。”《再生緣》第二回:“歸家靜守田園樂,莫為徼名棄膝前。”
“徼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展開:
基本釋義
“徼名”讀作jiǎo míng(),意為“謀求名聲”,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常指通過刻意手段追求名譽或社會認可。其中,“徼”通“僥”,表示貪求、非分索取(),而“名”即名聲、聲譽。
出處與用例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例或“徼”的其他含義,可參考《漢典》《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徼名(jiǎ mí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名聲、聲譽”。
徼名的部首是彳(chì);它由13個筆畫組成。
徼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爾雅》一書中,“徼”指“威嚴”、“嚴肅”,用于形容聲名遠播的意思,“名”則指名聲。兩者合在一起,表示有威嚴的名聲或聲譽。
徼名的繁體字為“徼名”。
在古代,徼名的寫法略有不同。徼的上方有一點,名的下方多了一個“夕”字旁。
1. 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良好的徼名。
2. 她的出色表現使得她在行業中赢得了很高的徼名。
1. 好徼名:良好的名譽、聲譽。
2. 聲徼名:指某人的名聲在業内已經傳得很遠。
1. 聲譽:指個人或機構在社會中所擁有的聲譽和名望。
2. 名望:指在一定範圍内被人們所熟知和認可的地位或聲望。
負名:指名聲不好,受人瞧不起的聲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