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善的意思、十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善的解釋

(1).佛教語。不犯十惡,即是十善。 南朝 宋 謝惠連 《夜集作離合》詩:“九言何所戒,十善故宜遵。”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提謂城》:“世尊為説人天之福,最初得聞五戒十善。” 趙樸初 《僧伽和佛的弟子》:“不犯十惡……即是十善,能令修持者得生天界,叫做天乘。”參見“ 十惡 ”。

(2).十個德高望重的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十善是漢語詞彙中具有深厚宗教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十種符合道德準則的善行。該概念源于佛教教義體系,後在漢語語境中形成固定表達,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釋義:

一、佛教核心戒律體系 特指佛教徒修行的十種基本善業,與"十惡"構成對立概念,具體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該體系最早見于《十善業道經》,經中強調"十善業道,是人天乃至究竟涅槃的根本"(《大正藏》第15冊),構成佛教倫理觀的基礎框架。

二、世俗道德規範延伸 在漢傳佛教世俗化過程中,《法苑珠林》《弘明集》等典籍将十善擴展為普世道德标準。宋代《太平廣記》記載民間"修十善者得人天福報",反映出該概念已融入社會教化體系。清代《禦定淵鑒類函》将其列為"修身十目",說明已超越宗教範疇成為通用道德準則。

三、政教合流的曆史實踐 《魏書·釋老志》記載北魏孝文帝"诏立十善之條,班于天下",将佛教戒律納入國家法典。《唐律疏議》引《仁王護國經》強調"十善興則刑法息",體現該概念在中國古代法制史中的特殊地位。這種宗教戒律與世俗法律的雙向滲透,構成中華法系的重要特征。

注:根據用戶要求未添加具體鍊接,文中所引典籍均為中華書局點校本或《大正藏》通行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十善是佛教核心倫理準則之一,指通過規範身、語、意三業來培養善行,具體分為以下三類:

一、身業(行為規範)

  1. 不殺生:尊重生命,不傷害衆生,包括人類與動物()。
  2. 不偷盜:不侵占他人財物,維護財産權()。
  3. 不邪淫:保持正當的兩性關系,不違背道德()。

二、語業(語言規範)

  1. 不妄語:不說虛假、欺騙性語言()。
  2. 不兩舌:不挑撥離間,避免制造人際矛盾()。
  3. 不惡口:不用粗俗、攻擊性語言傷害他人()。
  4. 不绮語:不說無益的花言巧語或低俗言論()。

三、意業(思想規範)

  1. 不貪欲:克制對財色名利的過度執着()。
  2. 不嗔恚:消除怨恨、憤怒等負面情緒()。
  3. 不邪見:摒棄錯誤觀念,如否認因果業報()。

意義與修行目的

十善不僅是戒除惡行(如五戒),更強調主動修善,例如通過放生、布施、誠實語等積累功德()。佛教認為持守十善可避免堕入惡道,為解脫輪回奠定基礎()。其核心在于培養慈悲心與智慧,最終導向覺悟。


注:如需了解具體修行方法或果報差異,可參考佛教經典《十善業道經》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安泰冰骨碧霄不甩不在意蒼鹭長年朝請持法村氓麤淺膽大于身丹局道揆電舒對聯敦敍方佯梵堂桴栰浮明工商戶光芒萬丈鼓風爐黑頓頓黃金菊宦途渾不似家督伽利略蛟蛇诘谪己饑己溺金飇肌石舉主開廳栲栳連疆裂解陋俗平方米輕言肆口佺喬撒極掃雷勝處剩餘價值收聚說不上去殳書祀天堂音填坑滿谷土牆無緣無故下澣下回分解閑事熂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