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中的意思、節中的詳細解釋
節中的解釋
猶折中,取正。《楚辭·離騷》:“依前聖以節中兮,喟憑心而歷茲。” 林雲銘 注:“節中,即折中,乃持平之意。” 清 戴震 《原善》卷下:“是故謂之天德者三:曰仁,曰禮,曰義,善之大目也,行之所節中也。”
詞語分解
- 節的解釋 節 (節) é 竹子或草木莖分枝長葉的部分:竹節。節外生枝。 物體的分段或兩段之間連接的部分:關節。兩節車廂。 段落,事項:節節(一段一段地,逐步)。節目。 中國曆法把一年分為二十四段,每段開始的名稱
- 中的解釋 中 ō 和四方、上下或兩端距離同等的地位:中心。當中。中原。中華。 在一定範圍内,裡面:暗中。房中。中飽。 性質或等級在兩端之間的:中辍(中途停止進行)。中等。************。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在研究中。
專業解析
“節中”的漢語詞典釋義
“節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主要指向“折中、調和”與“節操正直”兩個方面,具體釋義如下:
-
折中;調和矛盾:
指在處理事物或觀點時,不偏執于極端,而是選取適中的、能為各方接受的準則或方法,以達到平衡與和諧。此義項源于《楚辭》的注釋傳統。
- 來源依據: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收錄此義項,并引《楚辭·離騷》“依前聖以節中兮,喟憑心而曆茲”句下東漢王逸的注解:“節,度;中,合也。言己所言,皆依前世聖人之法,節其中和。” 王逸将“節中”解釋為“節度中和”,即遵循聖人之法來調和、折中,使之符合中正之道。
- 來源依據: 《辭源》(商務印書館)也收錄此義項,釋義為“折中,取正”,同樣引《楚辭》王逸注為證。
-
節操正直;秉持中正:
指人的品格、操守端正不阿,堅守公正的原則。此義項側重于個人道德修養的中正不偏。
- 來源依據: 《漢語大詞典》在另一義項下解釋為“猶折中,取正”,并引《後漢書·寇榮傳》“榮少知名,節中清修”句為例。此處“節中”即形容寇榮的節操清正、持身中直。
- 來源依據: 部分古漢語研究著作在分析《後漢書》用例時,亦将“節中”釋為“節操中正”或“秉持中正之節”。
“節中”一詞的核心在于“中”,無論是作為動詞表示“調和至適中”(折中),還是作為名詞性短語表示“持守中正”(節操正直),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中庸”、“中和”理念的重視。其使用多見于古代文獻,尤其是注釋和史書中。
網絡擴展解釋
“節中”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折中、取正,強調在判斷或行為中保持公正、持平的立場。以下為詳細解析:
詞義解析
-
基本釋義
“節中”意為通過調和不同觀點或标準,達到平衡或公正的結論。該詞由“節”(節制、調節)與“中”(適中、中正)組合而成,體現了一種中庸的哲學思想。
-
古典文獻中的用例
- 《楚辭·離騷》中寫道:“依前聖以節中兮,喟憑心而歷茲。” 林雲銘注解為:“節中,即折中,乃持平之意。”
- 清代戴震在《原善》中進一步闡釋:“行之所節中也”,将“節中”與儒家道德規範(仁、禮、義)結合,強調行為的適度性。
現代應用與辨析
- 與“折中”的異同
“節中”與“折中”意義相近,但前者更側重通過調節達到平衡,後者偏向對不同意見的調和。例如,在争議中“節中”可能指依據既定标準進行判斷,而非簡單妥協。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哲學讨論中,現代日常口語較少使用。需注意語境,避免與“節外生枝”(無關的枝節問題)等類似結構混淆。
“節中”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庸思想的詞彙,強調通過調節實現公正與平衡。其古典用例和哲學内涵使其在學術和文學領域仍有研究價值。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楚辭》及清代經學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捱次安平碑碣匾擔冰洲石不臣之心漕務池館道床敵軍地質作用乏嗣風沫負壘負要改策該着敢想稿鞂鍋駝機海壖橫害皇鳥禍媒将作長史積壘淨火近在咫尺窺鼎刳精鉥心袴襪老實疙瘩羸乏年鑒袍皮老頻煩破體字千克輕褊秦郵帖窮暴日久年深上拂商洽閃铄贍育霎時間事濟詩述師資水皮兒貪心不足倜然頽毀文石誤人子弟武銳詳酌先日洩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