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中的意思、节中的详细解释
节中的解释
犹折中,取正。《楚辞·离骚》:“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歷兹。” 林云铭 注:“节中,即折中,乃持平之意。” 清 戴震 《原善》卷下:“是故谓之天德者三:曰仁,曰礼,曰义,善之大目也,行之所节中也。”
词语分解
- 节的解释 节 (節) é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节。节外生枝。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节。两节车厢。 段落,事项:节节(一段一段地,逐步)。节目。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
- 中的解释 中 ō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中心。当中。中原。中华。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中。房中。中饱。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辍(中途停止进行)。中等。************。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中。
专业解析
“节中”的汉语词典释义
“节中”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核心含义主要指向“折中、调和”与“节操正直”两个方面,具体释义如下:
-
折中;调和矛盾:
指在处理事物或观点时,不偏执于极端,而是选取适中的、能为各方接受的准则或方法,以达到平衡与和谐。此义项源于《楚辞》的注释传统。
- 来源依据: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收录此义项,并引《楚辞·离骚》“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句下东汉王逸的注解:“节,度;中,合也。言己所言,皆依前世圣人之法,节其中和。” 王逸将“节中”解释为“节度中和”,即遵循圣人之法来调和、折中,使之符合中正之道。
- 来源依据: 《辞源》(商务印书馆)也收录此义项,释义为“折中,取正”,同样引《楚辞》王逸注为证。
-
节操正直;秉持中正:
指人的品格、操守端正不阿,坚守公正的原则。此义项侧重于个人道德修养的中正不偏。
- 来源依据: 《汉语大词典》在另一义项下解释为“犹折中,取正”,并引《后汉书·寇荣传》“荣少知名,节中清修”句为例。此处“节中”即形容寇荣的节操清正、持身中直。
- 来源依据: 部分古汉语研究著作在分析《后汉书》用例时,亦将“节中”释为“节操中正”或“秉持中正之节”。
“节中”一词的核心在于“中”,无论是作为动词表示“调和至适中”(折中),还是作为名词性短语表示“持守中正”(节操正直),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中庸”、“中和”理念的重视。其使用多见于古代文献,尤其是注释和史书中。
网络扩展解释
“节中”是一个古典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折中、取正,强调在判断或行为中保持公正、持平的立场。以下为详细解析:
词义解析
-
基本释义
“节中”意为通过调和不同观点或标准,达到平衡或公正的结论。该词由“节”(节制、调节)与“中”(适中、中正)组合而成,体现了一种中庸的哲学思想。
-
古典文献中的用例
- 《楚辞·离骚》中写道:“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歷兹。” 林云铭注解为:“节中,即折中,乃持平之意。”
- 清代戴震在《原善》中进一步阐释:“行之所节中也”,将“节中”与儒家道德规范(仁、礼、义)结合,强调行为的适度性。
现代应用与辨析
- 与“折中”的异同
“节中”与“折中”意义相近,但前者更侧重通过调节达到平衡,后者偏向对不同意见的调和。例如,在争议中“节中”可能指依据既定标准进行判断,而非简单妥协。
-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哲学讨论中,现代日常口语较少使用。需注意语境,避免与“节外生枝”(无关的枝节问题)等类似结构混淆。
“节中”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庸思想的词汇,强调通过调节实现公正与平衡。其古典用例和哲学内涵使其在学术和文学领域仍有研究价值。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楚辞》及清代经学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襃成备御边户表帅碧落黄泉不遑暇食不習水土不学好蔡屣延才逞奸秤铊出浅入深点钟第六感遏障芳椒烦杂風雲變態分析格古通今勾中关键过细号躃黄台吉计处借衔激进派竞驰警严狷介之士澜漫兰情蕙性离筵笼箧伦巴论年律诗马渤嫚易马轝明版木雕泥塑前图迁讁取威定霸塞怨沙吒牲镬生趣水涯庭阈同床异梦唯我论文面相伯仲相等显尊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