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披甲的人。 漢 晉誼 《新書·容經》:“禮,介者不拜,兵車不式。”
(2).獨足的人。《莊子·庚桑楚》:“介者拸畫,外非譽也。”參見“ 介 ”。
(3).有甲殼的蟲類。《淮南子·墬形訓》:“凡介者生於庶龜。”
“介者”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指古代穿着铠甲的士兵或武士。這一釋義在多個權威詞典中被提及,如漢晉誼《新書·容經》記載:“禮,介者不拜,兵車不式。”
指身體有殘缺、僅有一隻腳的人。這一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淮南子·墬形訓》中的相關記載。
在生物學語境下,可泛指帶有硬殼的昆蟲或節肢動物,如《淮南子·墬形訓》提到的“介者生於庶龜”。
建議具體使用場景中結合上下文判斷詞義,古籍中多指“披甲者”,而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如需更詳細考證,可參考《新書·容經》《淮南子》等原始文獻。
介者(jiè zhě)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在争議、糾紛等事務中發揮調解、協助的角色。也可以指代擔任仲裁、調停等職務的人。
介者的部首是「人」,拆分成2個筆畫。
介者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小雅·介之推方》,原指為人介紹朋友,後來引申為調停争議的人。在繁體字中,介者保持了相同的寫法。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介者」可以寫作「戒者」,以「戒」字的意思表示勸戒、告誡他人的作用。
1. 他擔任介者,協調雙方的分歧。
2. 作為介者,他在争議中發揮了重要的調解作用。
介者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彙,如:
1. 介紹(jiè shào):給人引薦、說明、推薦等。
2. 介意(jiè yì):對某事持有意見、在意。
3. 介紹人(jiè shào rén):向他人引薦的人。
近義詞:調解人、中間人、調停者。
反義詞:當事人、争端、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