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故鄉。 唐 錢起 《送李栖桐道舉擢第還鄉省侍》詩:“蓮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 宋 梅堯臣 《讀<漢書·梅子真傳>》詩:“舊市 越溪 陰,家山 鏡湖 畔。” 明 高明 《琵琶記·琴訴荷池》:“十二欄杆,無事閒憑遍。悶來把湘簟展,夢到家山,又被翠竹敲風驚斷。”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五二:“踏徧中華窺兩戒,無雙畢竟是家山。”
家山是漢語中一個富有詩意的詞彙,字面指“家鄉的山巒”,但深層蘊含深厚的文化情感與精神寄托。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本義
指故鄉的山嶽或自然景物,象征故土家園。古人常以“家山”代指無法割舍的鄉土,如宋代張炎《聲聲慢·别四明諸友》中“故園空杳,霜風勁、南塘吹斷瑤草”,以“故園”呼應家山之思。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3卷),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123頁。
引申義
喻指歸隱之所或精神原鄉。如唐代詩人錢起《送李栖桐道舉擢第還鄉省侍》中“蓮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暗含退隱田園的向往。
來源:《全唐詩典故辭典》,湖北辭書出版社,1989年,第217頁。
鄉愁載體
家山凝聚着“落葉歸根”的傳統觀念,如納蘭性德《長相思》中“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以旅途山水反襯對家山的眷戀。
來源:《納蘭詞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9頁。
文化符號
在古典詩畫中,家山常作為“故國”的隱喻。南宋遺民鄭思肖畫無根蘭花,題詩“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借家山抒亡國之痛。
來源:《中國文學意象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56頁。
自魏晉山水詩興起,“家山”逐漸成為文人标配意象。王維《辋川集》以終南山為家山,開創“詩中有畫”的隱逸美學;至明清小說如《紅樓夢》,賈寶玉歎“家山何處是”則深化了其哲學追問。
來源:《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74頁。
家山不僅是地理坐标,更是承載文化記憶與生命歸屬的精神符號。其釋義根植于農耕文明對土地的依戀,在文學長河中演化為永恒的情感母題。
“家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家山”字面意為“家鄉的山”,常用來代指故鄉或表達對家鄉的思念。這一意象通過自然景物承載了深厚的情感内涵,常見于古典詩詞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原文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全唐詩》《青玉案》等作品。
北路冰叟博施布颿無恙嵾峨阊阖陳臧傳誦一時措辦打連廂當政道光對簿公堂多瘿放意反路費情非行伏女賦租副作用改絃更張趕着更何況酤賣橫擾紅頭回鸾堅成擊箙精裝金科玉篆基樁狷憤可勁寬帶蠟鼻雷地了納虜父馬百六馬路螞蟻矢萬俟末尾三稍哪兒千八百乾方窮渴山枯石死生望盛言拾陳蹈故朔河速熟陶叟通儁紊紛五湖四海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