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戎的意思、無戎的詳細解釋
無戎的解釋
(1).沒有相助的人。《詩·小雅·常棣》:“每有良朋,烝也無戎。” 毛 傳:“戎,相也。” 鄭玄 箋:“猶無相助己者。”
(2).沒有戰事。《左傳·僖公五年》:“臣聞之,無喪而慼,憂必讎焉;無戎而城,讎必保焉;寇讎之保,又何慎焉。”
詞語分解
- 無的解釋 無 (無) ú 沒有,與“有”相對;不:無辜。無償。無從(沒有門徑或找不到頭緒)。無度。無端(無緣無故)。無方(不得法,與“有方”相對)。無非(隻,不過)。無動于衷。無所適從。 有 筆畫數:; 部首
- 戎的解釋 戎 ó 古代兵器的總稱。 軍隊,軍事:兵戎。投筆從戎(指文人從軍)。戎裝。戎馬。 古代稱兵車:禦戎。 大:戎功。 稱(方言,音如“農”):“戎有良翰”。 中國古代稱西部民族:西戎。戎狄。 姓。 筆畫
專業解析
“無戎”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用,其核心含義與軍事相關。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代文獻用例,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核心義項:沒有軍事行動或軍事援助
- 釋義: 指沒有戰争、戰事發生,或指缺乏軍事支援、救兵。
- 詞源與結構: “無”表示否定,“戎”本義指兵器、軍隊,引申為戰争、軍事。
- 權威引證:
- 《左傳·僖公十五年》:“寡君之憂,不唯鄭。将複于寡君,而無戎于鄭,敢布腹心。” 此處指晉國告知秦國,若秦國撤軍,晉國将不會對鄭國用兵(即“無戎于鄭”)。
- 《詩經·小雅·常棣》:“兄弟阋于牆,外禦其務。每有良朋,烝也無戎。” 毛傳:“戎,相也。” 鄭玄箋:“猶無相助己者。古聲‘戎’、‘如’同。” 此處指雖有良朋,但在外侮來臨時卻無人相助(即“無戎”)。此解雖有“相助”義,但語境仍與抵禦外敵(軍事行動)緊密相關。
- 現代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釋義為“沒有戰事”或“沒有相助者”,并引用了上述《左傳》和《詩經》的例句作為書證。
二、其他相關含義(較少見)
- 作為人名: 在極個别曆史文獻中,“無戎”可能作為人名出現,但這屬于專有名詞用法,與詞彙本身的含義無關。例如,春秋時期晉國有大夫名“韓無戎”(見《左傳》相關記載)。
“無戎”是一個古語詞,主要表示“沒有戰争、戰事” 或“缺乏軍事援助/救兵” 的意思。其使用多見于先秦典籍,如《左傳》和《詩經》,體現了古代社會對戰争與和平、互助關系的關注。在現代漢語中,其功能已被“無戰事”、“無兵戈”、“無援兵”等更直白的詞語所取代。
參考資料來源:
- 《左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詩經》(中華書局點校本,附毛傳鄭箋)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無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包含以下兩種主要含義,其釋義及出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沒有相助的人
- 解釋:指缺乏幫助或支持的力量。這裡的“戎”在古籍中可引申為“相助”之意,如《詩經·小雅·常棣》提到:“每有良朋,烝也無戎”,毛傳注“戎”為“相也”,即幫助。
- 例句:“無戎而城,雠必保焉”(《左傳·僖公五年》),指沒有外敵威脅時築城,反而會招緻隱患。
-
沒有戰事
- 解釋:指處于和平狀态,無軍事沖突。此處的“戎”取“軍事、戰争”之義,如《左傳》中“無戎而城”即強調無戰事時的行為。
- 關聯字義:“戎”在《漢典》中明确解釋為“軍隊、軍事”,例如“投筆從戎”。
二、使用注意
- 語境區分: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如涉及人際關系或戰争狀态。
- 現代適用性:該詞多用于古文或學術讨論,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擴展用例,可參考《詩經》《左傳》等文獻,或查閱漢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百寶囊半景殘寒長于陳錫打茶會答臘奠安滴水穿石對鍼餓隸菲材赙錢公使桂薪骨痨後生可畏黃駵環屈懽喜護花鳥绛籠兼金巾箧九子粽冀心看煞睏覺拉叉涼生生斂禍隸法淩風陵籍漫頭民和年稔鳥蔔平寬疲玩前瞻後顧杞國憂天柔淑乳鐘愢愢纔方山英審權世君室女霜魄殊隔停步銅聲投狹頹缺僞辭溫籍烏頭白馬生角吳越同舟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