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群臣外朝之位,樹九棘為标識,以區分等級職位。《周禮·秋官·朝士》:“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 鄭玄 注:“樹棘以為立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後因以九棘為九卿的代稱。《後漢書·寇榮傳》:“臣思入國門,坐於胏石之上,使三槐九棘平臣之罪。”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楔子:“黃卷青燈一腐儒,三槐九棘位中居。” 明 李東陽 《送錢先生緻仕》詩:“加冠號冢宰,名位班九棘。”
(2).藥名。 晉 葛洪 《抱樸子·雜應》:“其次則含地黃煎,或含玄膽湯及蛇脂丸,九棘散,則已動者更牢。”
“九棘”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其釋義和來源可綜合多個文獻梳理如下:
來源與功能
根據《周禮·秋官·朝士》記載,古代群臣在外朝議事時,以種植九棵棘樹作為标識,區分不同等級和職位。左側的九棘代表孤、卿、大夫的站位,右側的九棘則對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鄭玄注解釋,棘樹象征“赤心而外刺”,暗喻官員需心懷忠誠,同時具備糾察之責。
引申意義
後世以“九棘”代指“九卿”,成為高級官職的别稱()。
在醫學文獻中,“九棘”被記載為一種藥名。例如晉代葛洪《抱樸子·雜應》提到“九棘散”可用于治療疾病,具體功效可能與固本培元相關()。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禮制、醫學文獻及字義演變,需注意不同語境下的具體指向。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或中醫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