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索橋的意思、索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索橋的解釋

[chain bridge] 主要承重構件為鐵索或鐵鍊的橋

詳細解釋

(1).以鐵索、藤索或篾索聯繫兩岸為橋,一般建于山高谷深、水勢險急處, 四川 、 雲南 、 貴州 多有之。 唐 道宣 《釋迦方志·遊履》:“ 宋 永初 六年,黃龍沙門釋 法勇 操志雄遠,思慕聖迹,招集同志 僧猛 、 曇朗 等二十五人,發跡 雍部 ,西入 雪山 ,乘索橋,并傳杙,度石壁,及至平地,已喪十二人。” 清 李心衡 《金川瑣記·篾索橋》:“凡索橋所在,必水勢險惡,既不可運方舟,又皆石壁危仄,高出千尋上,水復湍急,不能施橋磉。《後漢書》注所謂溪谷不通,以繩索相引而度也。其製兩岸植樁千百,鎮巨石於其上,絙以長繩,絡以闆片,兩旁用巨索約身如欄楯。”

(2).也有用藤或鐵索貫巨大竹筒而系于兩岸者,過橋時人縛于筒上,用遊索往來牽渡,稱溜筒橋。見《金川瑣記·溜筩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索橋,又稱吊橋或懸索橋,是中國傳統橋梁的一種重要類型,指以繩索(藤、竹、鐵索等)為主要承重構件,跨越山谷、河流等障礙的橋梁。其核心特征是利用懸挂的索纜承載橋面荷載,而非依賴橋墩或拱券直接支撐。

詳細釋義與特征

  1. 結構核心:索橋的核心承重結構是懸挂于兩岸錨固點之間的主索(承重索)。橋面通過吊索或直接鋪設在主索上,荷載通過吊索傳遞至主索,最終由兩岸的錨碇或堅固結構承擔。這種結構使其能夠實現較大的跨度,尤其適應地形險峻、難以修築橋墩的峽谷地帶。
  2. 主要材料:曆史上早期多采用天然材料如藤條、竹篾編織成索,後期則廣泛使用更堅固耐用的鐵鍊或鋼索。橋面則多為木闆鋪設。
  3. 顯著特點:
    • 懸空跨越:橋體懸于空中,下方通常無橋墩支撐。
    • 結構輕盈:相對于石拱橋或梁橋,索橋自重較輕。
    • 搖晃感:由于柔性結構,行走其上常有明顯的晃動感,這是索橋的典型體驗。
  4. 主要類型:
    • 單索橋:僅有一根主索,行人需手腳并用攀爬或滑行而過(較少見)。
    • 雙索/多索橋:常見形式,兩根或多根主索平行,上鋪木闆作為橋面,兩側常設扶手索。
    • 斜拉索橋:現代大型懸索橋常結合斜拉索技術,但其主體結構仍屬于索橋範疇。

文化意義與應用

索橋在中國交通史和工程技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中國西南多山地區(如四川、雲南、西藏等地)應用廣泛。它們不僅是重要的交通設施,也是當地文化和曆史的見證。著名的實例包括四川泸定鐵索橋(泸定橋),其作為紅軍長征途中的關鍵節點而聞名于世。曆史上,索橋是茶馬古道等古代商路跨越天塹的重要工具,體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權威來源參考

索橋是一種利用懸索作為主要承重結構跨越障礙的柔性橋梁,以其獨特的結構形式、曆史價值和在特定地形條件下的適應性,成為中國橋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網絡擴展解釋

“索橋”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索橋是以鐵索、藤索或篾索為主要承重構件的橋梁,常見于山高谷深、水流湍急的地形,如中國西南地區的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其名稱在不同曆史文獻中也被稱為吊橋、繩橋、懸索橋等。

二、結構與特點

  1. 主體結構:通過兩岸固定立柱或石樁,鋪設平行繩索并橫鋪木闆形成橋面,部分索橋兩側設有扶欄索。
  2. 特殊類型:如“溜筒橋”,需将人綁在竹筒上通過遊索牽引渡河,適用于極險峻的地勢。

三、曆史與别稱

古文獻中稱其為“絙橋”“笮橋”或“繩橋”,唐代已有相關記載,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複雜地形中的智慧。

四、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交通不便的峽谷、河流等險要地帶,是西南地區傳統交通設施的代表之一。

五、延伸含義(成語)

在特定語境下,“索橋”可比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途徑”,強調主動尋求幫助或突破困境。但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索橋的具體建造工藝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地方志或橋梁工程類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神辦吏奔激徧布辯灋标新領異别産粃滓部别儳言朝貢程巧尺闆鬥食斥币村殺粗語箪食豆羹德黑蘭荻葓頂個斷折敦惷蜚言芬馥剛然嘎然官府畫一假想敵就班磕膝頭子魯姑棄子漯漯漫潰密擠慕顧衲衲迫愶千般強硬頃世瓊珂龜茲伎全才森林事力手模蔬筍屬言絲纩絲縷誦述逃限貼助偷營托幽枉策侮忽務去陳言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