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in bridge] 主要承重構件為鐵索或鐵鍊的橋
(1).以鐵索、藤索或篾索聯繫兩岸為橋,一般建于山高谷深、水勢險急處, 四川 、 雲南 、 貴州 多有之。 唐 道宣 《釋迦方志·遊履》:“ 宋 永初 六年,黃龍沙門釋 法勇 操志雄遠,思慕聖迹,招集同志 僧猛 、 曇朗 等二十五人,發跡 雍部 ,西入 雪山 ,乘索橋,并傳杙,度石壁,及至平地,已喪十二人。” 清 李心衡 《金川瑣記·篾索橋》:“凡索橋所在,必水勢險惡,既不可運方舟,又皆石壁危仄,高出千尋上,水復湍急,不能施橋磉。《後漢書》注所謂溪谷不通,以繩索相引而度也。其製兩岸植樁千百,鎮巨石於其上,絙以長繩,絡以闆片,兩旁用巨索約身如欄楯。”
(2).也有用藤或鐵索貫巨大竹筒而系于兩岸者,過橋時人縛于筒上,用遊索往來牽渡,稱溜筒橋。見《金川瑣記·溜筩橋》。
“索橋”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釋:
索橋是以鐵索、藤索或篾索為主要承重構件的橋梁,常見于山高谷深、水流湍急的地形,如中國西南地區的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其名稱在不同曆史文獻中也被稱為吊橋、繩橋、懸索橋等。
古文獻中稱其為“絙橋”“笮橋”或“繩橋”,唐代已有相關記載,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複雜地形中的智慧。
主要用于交通不便的峽谷、河流等險要地帶,是西南地區傳統交通設施的代表之一。
在特定語境下,“索橋”可比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途徑”,強調主動尋求幫助或突破困境。但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索橋的具體建造工藝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地方志或橋梁工程類文獻。
《索橋》是一個漢語詞彙,用來形容一種搭建在河流或深谷上的橋梁。這種橋梁通常通過懸索和鋼索等繩索進行支撐和懸挂,因此得名。
《索橋》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纟和木。其中,纟表示“絲”,木表示“木材”。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索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橋梁造型。在早期,人們用繩子和木材搭建的橋梁很常見,因此稱之為“索橋”。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中的《索橋》有着不同的寫法,如“索橋”、“索樵”等。這些寫法都帶有一定的區别,但都指代一種用繩索和木材搭建的橋梁。
1. 他們用稻草和繩索搭建了一座臨時的索橋。
2. 在十九世紀,許多亞洲地區的居民仍然過着用索橋通行的生活。
1. 索道:用繩索和纜車等設備搭建的通行方式。
2. 索器:用于索取和搜尋的工具或器械。
3. 索引:用于檢索和查找信息的目錄或系統。
1. 繩橋:也指用繩索和木材搭建的橋梁。
2. 懸索橋:一種以懸挂在主纜上的懸索為主要結構的橋梁,也屬于索橋的範疇。
1. 實心橋:指橋面由實心材料構成的橋梁,與索橋的特點相反。
2. 拱橋:一種由石頭或混凝土等堅固材料制成的橋梁,與索橋的結構和材料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