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驽痾的意思、驽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驽痾的解釋

指低下懦弱之才。《晉書·卞壸傳》:“時 王導 以勳德輔政, 成帝 每幸其宅,嘗拜 導 婦 曹氏 。侍中 孔坦 密表不宜拜。 導 聞之曰:‘ 王茂弘 駑痾耳,若 卞望之 之巖巖, 刁玄亮 之察察, 戴若思 之峰岠,當敢爾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驽痾(nú ē)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驽”和“痾”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二者的本義及引申義理解:

  1. 字義解析

    • 驽(nú):

      本義指劣馬,行動遲緩。《說文解字》釋為“最下馬也”,引申為才能低下、愚鈍。如《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載“驽馬十駕,功在不舍”,以驽馬喻指資質平庸者。

    • 痾(ē):

      同“疴”,指重病或長期不愈的疾病。《玉篇·疒部》注:“痾,病也”,後亦比喻嚴重的弊端或缺陷。

  2. 複合詞含義

    “驽痾”結合二者,形容人才能低下且身心衰憊,或事物本質低劣并存在嚴重缺陷。其核心語義包含雙重貶義:

    • 能力層面:如驽馬般愚鈍笨拙,缺乏才智;
    • 狀态層面:如沉疴纏身般衰頹無力,難以振作。

      例如古籍中或用于批判庸碌無為的官吏(如“身負驽痾,難堪重任”),或形容腐朽衰敗的制度(如“朝政驽痾,積弊難返”)。

  3. 語用與演變

    該詞屬書面雅言,現代漢語已罕用,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文本的語境。其近義詞包括“驽鈍”“庸朽”,但“驽痾”更強調能力缺陷與病弱狀态的雙重困境。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驽痾”一詞,在常規漢語詞典和文獻中均無明确記載,可能為生僻組合或書寫有誤。以下為分字解釋供參考:

  1. 驽(nú)
    本義指劣馬,引申為才能平庸、行動遲緩。常見于成語“驽馬十駕”(比喻勤能補拙)。

  2. 痾(kē / ē)
    同“疴”,指疾病。如“沉痾”指重病;古文中亦通“屙”(排洩),但此用法罕見。

推測可能的情況:

建議:
若該詞出自古籍或特定文本,請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進一步分析。對于現代漢語使用,推薦使用更通用的詞彙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

忭舞閟嚴采芼參天兩地參政議政差法拆洗顫掣陳刍馳命絺繡麤拙待續鼎鼎董振敦庬二徐繁熾奉常分外佛旨構巢廣袤黃楊豢身毀鬲降祚激蕩金石不渝酒酵刻不待時崆峒叟困污老狗鱗萃比栉呂祖師買山歸卧門風麋粥魔侯羅南浔皮科兒批審乾沒竊鈎竊國羣輕折軸三點會三徑贍禮哂納説好説歹搜查鎖定擡扛痰盂天文院同食頑澁晩熟五色雲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