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pen up]∶開辟
在荒原上開拓出大片農田
(2) [develop]∶采掘前修建巷道等工序的總稱
開拓巷道
(1).擴展疆土。《後漢書·虞诩傳》:“先帝開拓土宇,劬勞後定,而今憚小費,舉而棄之。” 宋 蘇轼 《張文定公墓志銘》:“近歲邊臣建開拓之議,皆行嶮僥倖之人,欲以天下安危試之一擲,事成則身蒙其利,不成則陛下任其患,不可聽也。” 徐遲 《地質之光》:“ ********* 早就看清楚了,帝國主義要開拓殖民地,需要地質學家當急先鋒。”
(2).泛指擴大、擴充。《後漢書·翟酺傳》:“ 酺 免後,遂起太學,更開拓房室,學者為 酺 立碑銘于學雲。”《舊唐書·王忠嗣傳》:“當要害地開拓舊城,或自創制,斥地各數百裡。” 明 方孝孺 《與趙伯欽書》:“足下在太學與天下英俊相講切,言道理文章者如林,日有所得,以開拓其智識。” 李廣田 《<朱自清選集>序》:“年歲大了,經驗多了,情感漸漸收斂,理智漸漸開拓,于是心平氣和。”
(3).開創。《三國志·魏志·楊阜傳》:“陛下奉 武皇帝 開拓之大業,守 文皇帝 克終之元緒。”《北史·崔浩傳》:“昔 太祖 道武皇帝 應期受命,開拓洪業,諸所制置,無不循古。” 楊朔 《迎春詞》:“他在熟睡着,他的思想卻萬分清醒地活躍着,正引導着整個地球上的人民炸山辟路,不斷開拓着人類曆史的春天。”
(4).開發;開墾。《南齊書·州郡志下》:“開拓夷荒,稍成郡縣。”《清史稿·食貨志一》:“當 順 康 間,直省大吏以開拓為功,其報墾田總額,多者如 河南 ,至萬九千三百六十一頃,少者如 山東 ,百二十頃有奇。” 續範亭 《五百字詩》:“首長都動手,戰士一齊忙。有荒勤開拓,無荒重改良。”
(5).開辟。 葉紫 《豐收》三:“新的出路,還是欲靠父子們自己努力地開拓出來。” 田野 《火燒島》:“但是,對于那慷慨而又從容地在荊棘中開拓着道路的革命者, 火燒島 也不過隻是 火燒島 而已。”
(6).采掘礦物前進行的修建巷道等工序的總稱。
開拓在漢語中的核心含義指開辟擴展,使事物從無到有或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強調主動創造與進取精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釋:
指在荒蕪或未開發的地域進行開墾建設,如開荒拓土。《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為“開辟;擴展”,如“~邊疆”“~市場”。
引申為打破原有局限,擴大事業、視野或學術領域。《漢語大詞典》釋例強調“拓展疆土”與“開創學術新方向”的雙重内涵。
強調通過探索與實踐創造新事物,如“科技創新~未來”(《辭海》第七版)。
既可指向具體空間(土地、市場),也可用于抽象概念(思想、文化)。語言學家符淮青指出,“開拓”的賓語範圍在近現代漢語中顯著擴大,反映社會發展的需求。
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開拓”原側重物理空間的開發(如《後漢書》“~山林”),後逐步衍生出精神領域的創新意義。其與近義詞“開辟”的差異在于:
參考文獻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 辭海編輯委員會. 《辭海》(第七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0.
: 符淮青. 現代漢語詞彙學的發展與詞義演變分析. 《語言研究》, 2018(4).
: 李行健.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4版).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22.
: 張志毅. 漢語近義詞辨析方法論. 《中國語文》, 2015(3).
“開拓”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開辟與擴展
指從小到大地發展、擴大範圍,常用于描述開創新領域或擴大原有規模。例如:“在荒原上開拓農田”“開拓市場”()。
采礦術語
指采掘礦物前修建巷道、豎井等工序的總稱,目的是建立運輸、通風、排水系統()。
曆史文獻中的用法
比喻義
可用于抽象概念,如“開拓視野”“開拓心胸”,體現精神或認知層面的擴展()。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用或專業術語解釋,可參考、5、7等來源。
捭脫卑畜柄政吃闆子漴射丑婦家中寶初學撮箕撮録打寒噤待道道傍苦李東向都工放谷敷廣隔礙規模駭人視聽回彈間伐較長絜短機柄戒勵薊門驚雁禁圍門際運谲狯隽蹶款曲奎閣闊臆臨池琳觀六月霜龍荒朔漠隴種眉案梅湖谟畫泥灘排沮盤鈴傀儡乞兒窮峽日全食盛價省納食性疏誕踏槐花貪滑騰逸提爐挺而走險聽人穿鼻脫口仙翁西佛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