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一種計時器。盛水于銅壺,壺内置一刻有度數之箭,壺底有小孔,水下漏,視度數變化以計時。《詩·齊風·東方未明序》“挈壺氏” 唐 孔穎達 疏:“壺,盛水器也。世主挈壺水以為漏……刻,謂置箭壺内,刻以為節而浮之水上,令水漏而刻下,以記晝夜昏明之度數也。”《新唐書·曆志三上》:“觀晷景之進退,知軌道之升降。軌與晷名舛而義合,其差則水漏之所從也。總名曰軌漏。”參見“ 漏壺 ”。
水漏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計時儀器,又稱“刻漏”“漏壺”,其核心原理是通過恒定水流計量時間間隔。根據《漢語大詞典》定義,水漏是“利用水滴流動計算時間的器具,由若幹層貯水容器組成”。
從結構角度分析,水漏分為洩水型(沉箭式)和受水型(浮箭式)兩大類别。洩水型以單壺底部開孔,通過水位下降觀察箭尺刻度;受水型則采用多級補償裝置,通過上層漏壺持續補充水源,保持最下層漏壺水位恒定,極大提高了計時精度。這種精妙設計被《考工記注疏》評價為“以水平衡,驗時辰之流轉”。
曆史文獻顯示,水漏技術曆經三階段演變:①西周時期單壺沉箭式(《周禮·夏官》記載挈壺氏掌漏刻);②漢代分級漏壺(河北滿城漢墓出土銅漏壺實物佐證);③隋唐多級補償式(《隋書·天文志》載有呂才設計的四級漏壺)。這種技術革新使晝夜計時誤差從漢代±15分鐘縮減至宋代±1分鐘内。
在文化層面,水漏承載着古代天文曆法發展的重要使命。《新唐書·曆志》記載僧一行通過改良水漏裝置,測得子午線一度弧長,推動曆法改革。文學作品中亦常見其意象,如李商隱《夜半》詩雲“三更三點萬家眠,露欲為霜月堕煙。鬥鼠上堂蝙蝠出,玉琴時動倚窗弦”,其中精确的時間描述正源自水漏計時體系。
“水漏”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如下:
基本定義
指中國古代利用水流計時的裝置,又稱“漏壺”或“刻漏”。其結構為銅制容器盛水,壺底有小孔,内置刻有度數的浮箭。隨着水緩慢下漏,浮箭隨水位下降,通過刻度顯示時間推移。
曆史記載
唐代孔穎達在《詩經》注釋中提到“挈壺水以為漏”,《新唐書》也記載其用于天文曆法觀測,印證了水漏在古代計時和天文領域的重要作用。
部分現代詞典提及“水漏”可作成語,比喻秘密洩露或事情敗露。例如形容機密信息像漏水一樣無法隱藏。但這一用法在古籍及高權威性文獻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引申義。
标封镳宮避慊殘英篡辭粹沖存愛單吊道籍的這豆豉杜微慎防兒女子語訪犯翻騰鳳餅封殖瘋子院高颿拱揖指麾桄麪鬼作骨頭黃金镮呼牛呼馬加蓋降化嬌颦焦唣節期掘地尋天炕孵靠家大拉勸連曉烈暑利械聾瞶賣懶明農鳥獸抛青春破約千金意愆誤清耳羣紀柔遠鎮迩山姆大叔砂心畬菑詩瓢雙樹搜摘陶然亭騰懽萬變不離其宗物妖相周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