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一種計時器。盛水于銅壺,壺内置一刻有度數之箭,壺底有小孔,水下漏,視度數變化以計時。《詩·齊風·東方未明序》“挈壺氏” 唐 孔穎達 疏:“壺,盛水器也。世主挈壺水以為漏……刻,謂置箭壺内,刻以為節而浮之水上,令水漏而刻下,以記晝夜昏明之度數也。”《新唐書·曆志三上》:“觀晷景之進退,知軌道之升降。軌與晷名舛而義合,其差則水漏之所從也。總名曰軌漏。”參見“ 漏壺 ”。
“水漏”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如下:
基本定義
指中國古代利用水流計時的裝置,又稱“漏壺”或“刻漏”。其結構為銅制容器盛水,壺底有小孔,内置刻有度數的浮箭。隨着水緩慢下漏,浮箭隨水位下降,通過刻度顯示時間推移。
曆史記載
唐代孔穎達在《詩經》注釋中提到“挈壺水以為漏”,《新唐書》也記載其用于天文曆法觀測,印證了水漏在古代計時和天文領域的重要作用。
部分現代詞典提及“水漏”可作成語,比喻秘密洩露或事情敗露。例如形容機密信息像漏水一樣無法隱藏。但這一用法在古籍及高權威性文獻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引申義。
水漏是指水流出或洩漏的意思。水漏一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氵”為水部,表示與水相關的意思;“漏”為亻并帶“屯”偏旁,表示出、洩的意思。水漏一詞可分為四個筆畫。
水漏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在《詩經·小雅·巷伯》篇中有“水漏橫萍,弋則鹿走。”的描述,指的是水洩漏的情景。在古代漢字中,水漏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
水漏的繁體字為「水漏」。繁體字保留了水漏在古代漢字中的特點,帶有更多的筆畫和紋理,形式較為複雜。
在古代,水漏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的水字可能寫作「氺」,在西漢字典《說文解字》中有「氺,水之示字」。而古代的漏字可能寫作「洞」,示意水在洞口或缺失處流洩的情景。
以下為水漏的例句:
1. 家裡的水管漏了,急需修理。
2. 陽台上的花盆漏水了,快去找個容器接住。
水漏的組詞:
1. 水滴:水漏之後形成的小水珠。
2. 洩漏:水或其他物質不受約束地流出。
水漏的近義詞:漏水、洩水。
水漏的反義詞:堵塞、密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