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鳴珂巷 ”。 唐 代京都 長安 胡同名。為當時妓女聚居之所。後因以為冶遊場所的代稱。 唐 白行簡 《李娃傳》:“嘗遊東市還,自 平康 東門入,将訪友於西南。至 鳴珂曲 ,見一宅,門庭不甚廣,而室宇嚴邃。闔一扉,有娃方憑一雙鬟青衣立,妖姿要妙,絶代未有。” 元 關漢卿 《金線池》第一折:“告辭了 鳴珂巷 ,待嫁那 韓輔臣 。” 明 湯式 《集賢賓·友人愛姬為權豪所奪複有跨海征進之行故作此以書其懷》套曲:“ 麗春園 萬馬蕭蕭, 鳴珂巷 衆口嗷嗷,将一座翫江樓等閑白占了。” 明 湯式 《谒金門·聞嘲》曲:“你 鳴珂巷 豔娃,我 梁園 内社家。”
“鳴珂曲”是唐代長安城内的一個胡同名稱,特指當時妓女聚居的場所,後逐漸演變為風月場所的代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由“鳴珂”(馬匹佩戴的玉飾撞擊聲)與“曲”(小巷)組成,字面意為貴族車馬往來的巷子,後專指長安平康坊内的特定區域。
曆史背景
唐代長安城實行嚴格的坊市制度,平康坊是著名的娛樂區,其中“鳴珂曲”位于東門附近,因聚集大量妓院成為文人墨客冶遊之地。據白行簡《李娃傳》描述,此地“門庭不甚廣,而室宇嚴邃”,常有絕色女子倚門而立。
文學演變
元代關漢卿在雜劇《金線池》中寫道“告辭了鳴珂巷”,将“曲”替換為“巷”,表明該詞已從具體地名擴展為風月場所的泛指。此後“鳴珂曲/巷”成為詩詞中暗示煙花之地的常用典故。
相關别名
亦作“鳴珂巷”,常見于元曲等文學作品,如《金線池》第一折通過“待嫁那韓輔臣”等唱詞,暗含女子脫離風塵的意象。
注音:míng kē qǔ(ㄇㄧㄥˊ ㄎㄜ ㄑㄩˇ)
建議延伸閱讀:可查閱《李娃傳》原文及《唐兩京城坊考》中關于平康坊的建制記載,深入了解唐代市井文化。
《鳴珂曲》指的是一首古代樂曲,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名篇《左傳》中的一個故事情節。該曲以傳統的音樂形式表達了其中所記載的故事情節。
《鳴珂曲》由兩個漢字組成:鳴(部首鳥,5筆)和珂(部首玉,9筆)。
《鳴珂曲》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左傳》中的一個故事情節。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鳴珂的樂工為了修複失修的樂器珂琴,輾轉求助于各地的音樂大師,最終成功修複珂琴并創作了一曲以紀念修複過程的曲子。
《鳴珂曲》的繁體字為「鳴珂曲」。
在古代,「鳴珂曲」這幾個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還是保持了現代的寫法。
他演奏了一首動人心魄的《鳴珂曲》,讓所有的聽衆都陶醉其中。
《鳴珂曲》沒有特定的組詞,因為它是以一個獨立的樂曲名和故事情節存在。
《鳴珂曲》的近義詞可以是「樂曲」、「音樂」。
《鳴珂曲》的反義詞可以是「無聲」、「寂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