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綿笃的意思、綿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綿笃的解釋

亦作“緜篤”。謂病勢垂危。《晉書·陶侃傳》:“不圖所患,遂爾緜篤,伏枕感結,情不自勝。”《周書·宇文廣傳》:“ 廣 既居喪,更加綿篤,乃以毀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綿笃”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病情的嚴重程度,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核心含義
    指病勢垂危、病情沉重,多用于形容人病重到難以恢複的狀态。例如《晉書·陶侃傳》記載:“不圖所患,遂爾綿笃”,即表達病情突然惡化的含義。

  2. 字形變體
    該詞在古籍中亦寫作“緜笃”或“緜篤”,屬于異體字現象,但詞義保持一緻。

  3. 語境應用
    常見于史書或古典文學中,如《周書·宇文廣傳》提到“廣既居喪,更加綿笃”,說明主人公因過度哀傷導緻病情加重。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晉書》《周書》等曆史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綿笃的意思

《綿笃》是指某個地方鄉間或村鎮的送行禮儀,也是對鄉裡吊唁的禮儀。鄉親們會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的保佑,并送行死者的靈魂到天堂。此外,綿笃還可以指代一種有關喪禮的習俗和文化。

拆分部首和筆畫

《綿笃》的拆分部首是“纟”和“⺮”,它們分别代表着纖細的紡織品和竹子。根據《康熙字典》,《綿笃》的筆畫數是12畫。

來源和繁體

《綿笃》這個詞源于《孟子·離婁下》,原為“綿肅”。在古代,人們把“肅”字的下部寫得更加大,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笃”字。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綿篤”。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有較大的變化。在漢朝時期,漢字的形狀與現在有所不同。例如,《綿笃》中的“綿”字在古代寫作“綿”,它的形狀更為複雜,字的橫線較細,豎線稍粗。而“笃”字則是由兩個疊加而成的“⺮”,寫作“竹⺮”,字形上更加生動。

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例句:參加綿笃活動是我們村莊的傳統習俗。

組詞:祭拜、吊唁、傳統、禮儀。

近義詞:祭祀、安葬、守靈。

反義詞:歡慶、喜宴、婚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