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urvivals of a disaster]∶劫掠後的殘餘;災後餘下
劫餘百姓
(2) [after a disaster]∶災難之後
亦作“刦餘”。謂災難之後。 周詠 《感懷》詩之六:“舉目 新亭 揮掬淚,刦餘誰是濟時才?” 徐遲 《火中的鳳凰》:“劫馀藏書還是那末多,拖住了他的腿。”
“劫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災難後的殘餘
指經曆劫難(如戰争、災害等)後留存的人或物。例如“劫餘百姓”,強調災後幸存的群體或事物。
災難之後的狀态
表示時間或情境上處于災難結束後的階段,如“劫餘歸來”,常用于描述災後心理或環境狀态。
文學應用
在周詠《感懷》詩中,“刦餘誰是濟時才?” 表達了對災後人才匮乏的感慨;徐遲《火中的鳳凰》提到“劫馀藏書”,則指災難後幸存的書籍。
現代語境
可用于描述自然災害、社會動蕩後的場景,如“劫餘的村莊亟待重建”。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漢典等來源。
劫餘(jié yú)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劫難或災禍過後所剩下的一些物品或財富。它表示在災害中所保存下來的幸存物品。
劫餘的部首是力(lì),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劫餘一詞源于《莊子·德充符》篇,原句為“狡兔盡而窮獵覆,蓄守積而不敢發,歸力者居其所寓,集蓄者宇其所舍。夫無所容而容,無所容而容,人之所劫也。”
繁體字是劫餘。
古代漢字書寫方式不同于現代,劫餘的古寫字形是“襭餘”。
1. 戰争過後,國家重建起來,開始抓住劫餘重新發展。
2. 這座廢棄的房屋裡藏匿了一些劫餘的財寶。
劫事、劫難、餘波、餘存、殘餘、遺留。
殘餘、遺留、餘存。
充實、富餘、豐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