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 觸氏 ,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 蠻氏 ,時相與争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後以“蝸角鬭争”比喻因細事而引起争鬥。 宋 辛棄疾 《哨遍·秋水觀》詞:“蝸角鬭争,左 觸 右 蠻 ,一戰連千裡。”亦省作“ 蝸争 ”。 清 魏源 《遊山吟》之二:“蝸争羶慕世間人,請來一共雲山夕。”
“蝸角鬥争”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源自《莊子·則陽》。故事描述蝸牛左右角上的兩個國家“觸氏”和“蠻氏”,為争奪地盤發生戰争,導緻伏屍數萬。莊子借此寓言諷刺人類為微小利益争鬥的荒誕性。
比喻因極其細小的事情引發激烈的争執或沖突。強調為微不足道的利益或瑣事耗費大量精力,甚至造成嚴重後果。
“蝸角鬥争”以誇張的寓言揭示人性弱點,提醒人們避免為瑣事耗費心力。其核心在于批判目光短淺、舍本逐末的行為,具有深刻的哲學反思意味。
蝸角鬥争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弱小或微不足道的人或事物與強大的對手進行鬥争或抗争。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部首:虍(hū) 纟(sī)
筆畫:16畫
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的寓言故事,古代的時候有一隻蝸牛角力,勇敢地與與自己體型巨大的大象對抗。雖然它力量微弱,但蝸牛堅持不懈,最後在大家的驚歎中成功戰勝了大象。
繁體字為蝸角鬥爭。
在古代,蝸角鬥争的漢字寫法為“蝸角鬥争”。蝸表示蝸牛的意思,象征着個體微小。這個成語的含義從古到今沒有發生改變。
例句:
1. 小小的企業雖然面臨着巨大的競争壓力,但隻要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展開蝸角鬥争,同樣可以在市場上立足。
2. 這位年輕的藝術家雖然才華出衆,但在藝術界的競争中仍然是一隻蝸牛,他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進行蝸角鬥争,才能獲得成功。
組詞:蝸牛、鬥争
近義詞:蠢蠢欲動、力挫強敵
反義詞:強者恒強、強龍不壓地頭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