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urvivals of a disaster]∶劫掠后的残余;灾后余下
劫余百姓
(2) [after a disaster]∶灾难之后
亦作“刦餘”。谓灾难之后。 周咏 《感怀》诗之六:“举目 新亭 挥掬泪,刦餘谁是济时才?” 徐迟 《火中的凤凰》:“劫馀藏书还是那末多,拖住了他的腿。”
劫余(jié yú)是汉语复合词,由“劫”与“余”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经历灾难后幸存的人或物。以下为权威释义及例证:
劫余指历经劫难后残存的人或事物,隐含幸存者的悲怆与沧桑感。例如:
“劫余文物”指战火后幸存的古物,“劫余之身”喻指大难不死之人(《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今则天各一方,风流云散,兼之玉碎香埋,劫余之身,转不如蜉蝣之羽。”
(描述战乱后幸存者的飘零之感)
书名即借“劫余”喻指主人公历经磨难后的残存人生。
劫灰:劫火后的余灰,喻指灾难痕迹。如李商隐《寄恼韩同年》:“年华若到经风雨,便是胡僧话劫灰。”(《全唐诗》)
“劫余”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灾难后的残余
指经历劫难(如战争、灾害等)后留存的人或物。例如“劫余百姓”,强调灾后幸存的群体或事物。
灾难之后的状态
表示时间或情境上处于灾难结束后的阶段,如“劫余归来”,常用于描述灾后心理或环境状态。
文学应用
在周咏《感怀》诗中,“刦餘谁是济时才?” 表达了对灾后人才匮乏的感慨;徐迟《火中的凤凰》提到“劫馀藏书”,则指灾难后幸存的书籍。
现代语境
可用于描述自然灾害、社会动荡后的场景,如“劫余的村庄亟待重建”。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出处,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汉典等来源。
北省鞭朴鼻涕播越唱经怅悒朝秀愁悲大庙荰衡对流黩礼凡尔丁发秃齿豁佛光寺伏法浮家泛宅蚝甲讳疾忌医假对铰链诘鞫静房饥驱机体鸠民鸠形龛子狼艰狈蹶朗浄恋留立僵领荐离殃没毛大虫门丁民讹麋茸墨水笔鸟纪捏沙成团弄巧成拙朋从凄惨缺漏曲谢肉山如解倒悬塞种三普申陈思味宿歇溏泺炭渣脱货微蔑仙步相助小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