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urvivals of a disaster]∶劫掠后的残余;灾后余下
劫余百姓
(2) [after a disaster]∶灾难之后
亦作“刦餘”。谓灾难之后。 周咏 《感怀》诗之六:“举目 新亭 挥掬泪,刦餘谁是济时才?” 徐迟 《火中的凤凰》:“劫馀藏书还是那末多,拖住了他的腿。”
“劫余”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灾难后的残余
指经历劫难(如战争、灾害等)后留存的人或物。例如“劫余百姓”,强调灾后幸存的群体或事物。
灾难之后的状态
表示时间或情境上处于灾难结束后的阶段,如“劫余归来”,常用于描述灾后心理或环境状态。
文学应用
在周咏《感怀》诗中,“刦餘谁是济时才?” 表达了对灾后人才匮乏的感慨;徐迟《火中的凤凰》提到“劫馀藏书”,则指灾难后幸存的书籍。
现代语境
可用于描述自然灾害、社会动荡后的场景,如“劫余的村庄亟待重建”。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出处,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汉典等来源。
劫余(jié yú)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劫难或灾祸过后所剩下的一些物品或财富。它表示在灾害中所保存下来的幸存物品。
劫余的部首是力(lì),它的总笔画数是12画。
劫余一词源于《庄子·德充符》篇,原句为“狡兔尽而窮獵覆,蓄守積而不敢發,歸力者居其所寓,集蓄者宇其所舍。夫無所容而容,無所容而容,人之所劫也。”
繁体字是劫餘。
古代汉字书写方式不同于现代,劫余的古写字形是“襭餘”。
1. 战争过后,国家重建起来,开始抓住劫余重新发展。
2. 这座废弃的房屋里藏匿了一些劫余的财宝。
劫事、劫难、余波、余存、残余、遗留。
残余、遗留、余存。
充实、富余、丰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