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節士的意思、節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節士的解釋

有節操的人。《韓詩外傳》卷十:“吾聞之,節士不以辱生,遂奔敵殺七十人而死。”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王毂》:“ 轂 亦大節士,輕財重義,為鄉裡所譽。” 清 蔣士铨 《桂林霜·遣遁》:“就是屠腸抉舌成何濟,説甚麼節士臨邊聽鼓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節士,漢語詞彙中指堅守氣節、秉持高尚操守的人。該詞源自古代儒家文化對人格修養的推崇,《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有節操的人”,強調在道德原則面前不屈從于權勢或利益的品格特質。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節”本義為竹節,引申為法度、約束,《說文解字》注“節,竹約也”,後衍生出節制、節操等道德含義;“士”指具備學識與德行的階層,二者結合形成特指道德典範的複合詞。這一構詞法在《古代漢語詞彙學》中有詳細論述,體現漢字形義結合的倫理特征。

曆史文獻中,《漢書·賈誼傳》記載“節士不以辱生”,《後漢書》也有“節士抗行”等用例,均突顯其甯死不屈的氣節特征。近現代《辭海》在釋義時特别強調,節士特指“在重大考驗中堅持正義的志士仁人”,與普通守禮者形成程度區分。

相關概念辨析方面,《中華倫理辭典》指出,節士不同于隱士的避世,也區别于烈士的犧牲形态,其核心在于“日常持守與關鍵時刻的連貫性道德實踐”。與之近義的“志士”側重抱負追求,“義士”強調具體義舉,而節士更突出持續性的品格修養。該辨析在《近義詞源流考》中有專門章節論證。

權威文獻收錄方面,除傳統辭書外,北京大學《漢語概念史研究》通過曆時語料統計,揭示該詞在宋明理學時期使用頻率達到峰值,與當時士大夫階層注重氣節培育的社會風氣直接相關,這一研究成果為理解詞彙演變提供了學術支撐。

網絡擴展解釋

“節士”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ié shì,指具有堅定節操、崇尚忠義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曆史文獻與用例

  1. 《韓詩外傳》(西漢)
    記載:“節士不以辱生”,描述節士甯死不屈的氣節。
  2. 《漢書·蕭望之傳》
    提到朱雲勸蕭望之自裁以全名節,稱其為“好節士”,體現節士對名譽的重視。
  3. 元代《唐才子傳》
    稱王毂為“大節士”,贊其輕財重義,受鄉裡贊譽。
  4. 清代蔣士铨《桂林霜》
    用“節士臨邊”形容忠義之士戍守邊疆的壯烈。

文化内涵


與現代的關聯

現代語境中,“節士”一詞使用較少,但其精神内核仍體現在對“氣節”“原則”的推崇,如形容堅守職業道德、民族大義的人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韓詩外傳》《漢書》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賓校參覈茶客僝工饞态襯鋪吃老本舂擊樗翁翠瓦亶洲頂少鍛鉗掇醍惡師梵墖煩奏風布改善膏腴之地故驿華銮護救角射挾治桀異羁禽捐局攫殺考異匡危勞瘁老瓢擂搥樂平腔流子旄纛妙像命酌謬舛摩牙嬭食男大當娶鬧喳喳朋簪嫔妓乾風氣體傷感勝義十八事順浪庶群蜀扇摅思拓清文敏像設偕偕析骸以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