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士的意思、節士的詳細解釋
節士的解釋
有節操的人。《韓詩外傳》卷十:“吾聞之,節士不以辱生,遂奔敵殺七十人而死。”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王毂》:“ 轂 亦大節士,輕財重義,為鄉裡所譽。” 清 蔣士铨 《桂林霜·遣遁》:“就是屠腸抉舌成何濟,説甚麼節士臨邊聽鼓鼙。”
詞語分解
- 節的解釋 節 (節) é 竹子或草木莖分枝長葉的部分:竹節。節外生枝。 物體的分段或兩段之間連接的部分:關節。兩節車廂。 段落,事項:節節(一段一段地,逐步)。節目。 中國曆法把一年分為二十四段,每段開始的名稱
- 士的解釋 士 ì 古代統治階級中次于卿大夫的一個階層:士族。士大夫。 舊時指讀書人:士子。士民。學士。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士女。 對人的美稱:志士。烈士。女士。 軍銜的一級,在尉以下;亦泛指軍人;上士。士兵
網絡擴展解釋
“節士”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ié shì,指具有堅定節操、崇尚忠義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 核心定義:指堅守氣節、道德原則的人,尤其在面臨困境或誘惑時仍保持忠誠與正直。
- 字義分解:
- 節:本義為竹節,引申為“氣節”“操守”,象征堅韌不屈的品質。
- 士:古代指有德行、學識或社會地位的人,後泛指品德高尚者。
曆史文獻與用例
- 《韓詩外傳》(西漢)
記載:“節士不以辱生”,描述節士甯死不屈的氣節。
- 《漢書·蕭望之傳》
提到朱雲勸蕭望之自裁以全名節,稱其為“好節士”,體現節士對名譽的重視。
- 元代《唐才子傳》
稱王毂為“大節士”,贊其輕財重義,受鄉裡贊譽。
- 清代蔣士铨《桂林霜》
用“節士臨邊”形容忠義之士戍守邊疆的壯烈。
文化内涵
- 道德象征:節士是儒家文化中“舍生取義”的典型代表,強調個人操守高于生命。
- 社會影響:曆史上常以節士為典範,倡導忠君愛國、重諾守信等價值觀。
與現代的關聯
現代語境中,“節士”一詞使用較少,但其精神内核仍體現在對“氣節”“原則”的推崇,如形容堅守職業道德、民族大義的人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韓詩外傳》《漢書》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節士
節士(jié shì)是一個漢語詞彙,有着以下幾個方面的意思。首先,節士可以指代一個人具備高尚的品德和行為,表現出忠誠、正直、堅定的品質。其次,節士還可以表示尊重和遵守倫理道德規範、遵守社會規則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節士由“節”和“士”兩個部分組成。其中,“節”的拆分部首為“艹”,筆畫數為4;“士”的拆分部首為“士”,筆畫數為3。
來源和繁體
節士一詞源于古代漢字,“節”原本指的是軍隊中的旗幟,後來逐漸引申為品德高尚的表現。而“士”指的是古代社會中的有學問有修養的人。繁體字寫作「節士」,形狀更加複雜。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相比現在的簡化字,古人的漢字更加繁複。例如,“節”在古時候寫作「曲刀阝彡」,“士”寫作「舉”田“八」。這些寫法是根據漢字的含義和形狀而形成的。
例句
以下是幾個使用節士一詞的例句:
- 他是一個具有節士的人,他會始終保持對誠實和道德的尊重。
- 作為一名公務員,他時刻遵守官方的紀律準則,展現出了節士的風範。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以下是一些與節士相關的詞語:
- 組詞:節操、士氣、奉公守法
- 近義詞:道德高尚、忠誠正直
- 反義詞:卑鄙無恥、無節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