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捐局的意思、捐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捐局的解釋

清 代專掌捐納事務的機關。其在中央者為京捐局,在地方者為外捐局。《清史稿·選舉志七》:“﹝ 同治 ﹞時内則京捐局,外則 甘 捐、 皖 捐、 黔 捐,設局徧各行省。侵蝕、勒派,私行減折,諸弊并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6*四回:“這是家伯托人在 湖南 捐局辦來的。”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捐局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捐局”是清代官制中的專設機構,主要負責管理“捐納”事務。捐納制度指通過向朝廷捐輸錢糧或物資獲得官職、功名或赦免的資格,捐局則是具體執行這一政策的部門。其核心職能包括核驗捐資、頒發憑證、記錄檔案等。

從構詞法分析,“捐”取《說文解字》中“棄也”的本義,引申為獻出財物;“局”據《康熙字典》釋為“分曹辦事之所”,指官方機構。二字組合精準反映了該機構通過財物收納進行官職授受的特殊性質。

據《清史稿·職官志》記載,捐局始設于順治年間,初為臨時籌饷機構,至乾隆朝形成完整體系。運作方式包括常例捐(固定捐額)和暫例捐(戰時特設),所籌款項主要用于軍需、河工等國家要務。

該制度雖在短期内補充了國庫收入,但長期導緻吏治腐敗。正如《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所述,捐局的存在使“候補官員壅滞,行政效能低下”,成為晚清政治體制的重要弊端。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明令廢止捐局,終結了這項延續兩百餘年的特殊制度。

網絡擴展解釋

“捐局”是清代特有的行政機構,主要職責是管理捐納事務(即通過繳納錢糧獲取官職或頭銜的制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機構性質與組成 清代在中央設立“京捐局”,地方設立“外捐局”。這類機構遍布各省,甚至“每座城門設一捐局”(《文明小史》記載)。

  2. 職能運作 負責處理捐納流程,包括審核資質、收取錢款、發放憑證等。但因監管漏洞,存在“私行減折”“勒派”等腐敗現象(《清史稿》提及)。

  3. 曆史背景 該制度盛行于同治年間,成為清政府緩解財政危機的重要手段,但也加劇了吏治腐敗。

  4. 詞源解析

    • 捐:指舍棄財物或權利,引申為繳納;
    • 局:指官方辦事機構。

注意:部分詞典(如)将其誤列為成語,實為曆史專有名詞。若需考證原始文獻,可參考《清史稿·選舉志》《文明小史》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哀書白鹞子包蒙城主垂聽黛紫道士鵝倒驗颠頭播腦頓刀風轫風硯閤職購取裹糧坐甲過正孤山處士海内鼎沸汗堿黑牛生白犢紅門闳意妙指璜渚花須護局僭妄絞手借吉嘅發刊期類事栗留流星報馬龍修履絲曳缟毛地黃面善彌廣鳴機牧圉傍戟樵甿欺猾蠕蛇散傳三槐之聽森磢閃失山陿駪駪試考水旦泗洙竦懼唆調湯麪文場五大夫城吾侬詳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