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專掌捐納事務的機關。其在中央者為京捐局,在地方者為外捐局。《清史稿·選舉志七》:“﹝ 同治 ﹞時内則京捐局,外則 甘 捐、 皖 捐、 黔 捐,設局徧各行省。侵蝕、勒派,私行減折,諸弊并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6*四回:“這是家伯托人在 湖南 捐局辦來的。”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捐局漢語 快速查詢。
“捐局”是清代特有的行政機構,主要職責是管理捐納事務(即通過繳納錢糧獲取官職或頭銜的制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機構性質與組成 清代在中央設立“京捐局”,地方設立“外捐局”。這類機構遍布各省,甚至“每座城門設一捐局”(《文明小史》記載)。
職能運作 負責處理捐納流程,包括審核資質、收取錢款、發放憑證等。但因監管漏洞,存在“私行減折”“勒派”等腐敗現象(《清史稿》提及)。
曆史背景 該制度盛行于同治年間,成為清政府緩解財政危機的重要手段,但也加劇了吏治腐敗。
詞源解析
注意:部分詞典(如)将其誤列為成語,實為曆史專有名詞。若需考證原始文獻,可參考《清史稿·選舉志》《文明小史》等史料。
《捐局》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
《捐局》的第一個字是“捐”,它的部首是“手”,總共有11畫。《捐局》的第二個字是“局”,它的部首是“屍”,總共有7畫。
《捐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官府設立了一些善堂、齋院等機構,接受社會善款,用于救助貧困人民。這些機構被稱為“捐局”,接受和管理社會捐款,用于救助貧困者。隨着時間的推移,《捐局》這個詞逐漸被用來形容接受捐款的機構。
《捐局》的繁體字是「捐局」。它在繁體中文中的拼音是“juān jú”。
在古代,《捐局》這個詞的字形和現代有一些差異。它的古字形為「捐局」。
以下是一些關于《捐局》的例句:
與《捐局》相關的組詞有:捐款、捐贈、捐助、捐物、局勢等。
與《捐局》意思相近的詞彙有:救濟所、慈善機構、福利院、慈善團體等。
與《捐局》意思相反的詞彙有:收益、獲利、取得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