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帝王乘輿上用牦牛尾制成的用以翳蔽之物。《爾雅·釋言》“纛,翳也” 郭璞 注引 漢 蔡邕 《獨斷》:“以旄牛尾為之,大如鬥,在左騑馬頭上,所謂黃屋左纛。纛又謂之翳。”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補編·崔圓》:“須臾漸近,樓船百艘,塞江而至,皆以錦繡為帆,金玉飾舟,旄纛蓋傘,旌旗戈戟,繽紛照耀。”
“旄纛”(máo dào)是古代帝王車駕儀仗中的重要器物,具體含義及特點如下:
基本構成
功能與象征
相關延伸
總結來看,“旄纛”是融合實用與禮制功能的帝王儀仗器物,通過材質和形制強化統治者的權威性。
旄纛(máo dào)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旄”和“纛”兩個字組成。
“旄”字的部首為“方”,總筆畫為五畫。
“纛”字的部首為“纟”,總筆畫為十二畫。
“旄纛”一詞源自古代帝王駕車或禦馬時所用的旗幟。旄是一種旗幟,纛是一種牙旗。旄纛通常用于重大場合,以顯示威嚴和尊貴。
繁體字“旄纛”為“旄纛”。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和現代有所不同。對于“旄纛”,其古代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如“旄”字的上半部分可能會寫成“廣”字,下半部分保留原有的部分;而“纛”字的上面可能會以一個“反三”形狀的線段連接下面的“纟”字。
1. 他披挂上陣,手持旄纛,威風凜凜。
2. 在古代戰場上,旄纛高高揚起,指引着軍隊前行。
旄纛并不常見于日常生活,因此沒有太多常見的組詞。
旄纛的近義詞可能是“旗幟”或“軍旗”,因為它們都是用來表示權威和威嚴的标志。
旄纛的反義詞可能是“普通旗幟”或“平民旗幟”,因為前者代表着特殊身份和特權,後者沒有特殊身份和特權的象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