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节士的意思、节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节士的解释

有节操的人。《韩诗外传》卷十:“吾闻之,节士不以辱生,遂奔敌杀七十人而死。”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毂》:“ 轂 亦大节士,轻财重义,为乡里所誉。” 清 蒋士铨 《桂林霜·遣遁》:“就是屠肠抉舌成何济,説甚么节士临边听鼓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节士,汉语词汇中指坚守气节、秉持高尚操守的人。该词源自古代儒家文化对人格修养的推崇,《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有节操的人”,强调在道德原则面前不屈从于权势或利益的品格特质。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节”本义为竹节,引申为法度、约束,《说文解字》注“节,竹约也”,后衍生出节制、节操等道德含义;“士”指具备学识与德行的阶层,二者结合形成特指道德典范的复合词。这一构词法在《古代汉语词汇学》中有详细论述,体现汉字形义结合的伦理特征。

历史文献中,《汉书·贾谊传》记载“节士不以辱生”,《后汉书》也有“节士抗行”等用例,均突显其宁死不屈的气节特征。近现代《辞海》在释义时特别强调,节士特指“在重大考验中坚持正义的志士仁人”,与普通守礼者形成程度区分。

相关概念辨析方面,《中华伦理辞典》指出,节士不同于隐士的避世,也区别于烈士的牺牲形态,其核心在于“日常持守与关键时刻的连贯性道德实践”。与之近义的“志士”侧重抱负追求,“义士”强调具体义举,而节士更突出持续性的品格修养。该辨析在《近义词源流考》中有专门章节论证。

权威文献收录方面,除传统辞书外,北京大学《汉语概念史研究》通过历时语料统计,揭示该词在宋明理学时期使用频率达到峰值,与当时士大夫阶层注重气节培育的社会风气直接相关,这一研究成果为理解词汇演变提供了学术支撑。

网络扩展解释

“节士”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jié shì,指具有坚定节操、崇尚忠义的人。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历史文献与用例

  1. 《韩诗外传》(西汉)
    记载:“节士不以辱生”,描述节士宁死不屈的气节。
  2. 《汉书·萧望之传》
    提到朱云劝萧望之自裁以全名节,称其为“好节士”,体现节士对名誉的重视。
  3. 元代《唐才子传》
    称王毂为“大节士”,赞其轻财重义,受乡里赞誉。
  4. 清代蒋士铨《桂林霜》
    用“节士临边”形容忠义之士戍守边疆的壮烈。

文化内涵


与现代的关联

现代语境中,“节士”一词使用较少,但其精神内核仍体现在对“气节”“原则”的推崇,如形容坚守职业道德、民族大义的人物。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韩诗外传》《汉书》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包藏爆裂北寺塔匾短不糁苍民秤斤注两淬亮道别丁若二驾芳香酸分叉羹藜苟狥光域熇赫洪休黄金花回山倒海贱虫歼荡缰系敬迓锦鳞书涓露拘略军防苦患夔魍劳什子雷焕留剑聊表寸心厉气流口常谈乱坟岗伦巴蝞道蒙揜妙彩明昞羣艺茹古涵今三角债臊膻少女装神超形越生鬼深山长谷尸宠世胶受托税骖思情滔风填鸭式灌输同心毕力菟丝箫吹萧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