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辭·招魂》:“天地四方,多賊姦些,像設君室,靜閒安些。” 朱熹 集注:“像,蓋 楚 俗,人死則設其形貌於室而祠之也。” 蔣骥 注:“若今人寫真之類,固有生而為之者,不必專指死後也。”後稱所祠祀的人像或神佛供像為“像設”。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秣兔羅國》:“每歲三長及月六齋,僧徒相競,率其同好,賷持供具,多營奇玩,隨其所宗,而緻像設。”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史六》:“ 北京 功德寺 後宮像設工而麗。” 清 顧炎武 《後土祠序》:“宮殿之巍峩,像設之莊靜,香火之駢闐,未嘗廢也。”
“像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詞源與基本含義
該詞最早見于《楚辭·招魂》中的“像設君室”,其中“像”指畫像或雕像,“設”意為設置、安置。朱熹在注釋中提出,這是楚地習俗,即人死後在室内設置其形貌進行祭祀()。
本義與擴展義
文化意義
該詞反映了古代楚地喪葬文化與肖像藝術的結合,兼具宗教儀式和藝術表現的雙重屬性,後逐漸演變為對供奉像的統稱。
若需更深入的文獻考證,可參考《楚辭》相關注釋及古代民俗研究資料。
“像設”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指模仿、效仿或模拟。它是由“像”和“設”兩個字組合而成。
“像設”兩個字的部首都是“⺼”(肉),部首在字的左邊。同時,“像”字共有10個筆畫,“設”字共有12個筆畫。
“像設”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可以追溯到《論語·泰伯篇》中的一句話:“有像無備則後有變。” 意思是說如果隻有外在的像而沒有内在的設備,那麼就容易出現變故。後來,這個詞逐漸演化出義指模仿或模拟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像設”這個詞的寫法沒有變化,仍然是“像設”。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沒有“像設”這個詞。但是,“像”和“設”這兩個字都可以追溯至古代文字,字形相對簡單,沒有太大的變化。
1. 他的表演像設的一樣,栩栩如生。
2. 這個人的打扮完全像設的,無法分辨他的************。
常見的“像設”組詞包括:像真、設身處地、如假包換等。
“像設”這個詞的近義詞有模拟、仿照、模仿等。
“像設”這個詞的反義詞可以是真實、原創、獨創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