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朋輩。語本《易·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孔穎達 疏:“盍,合也。簪,疾也。若有不疑於物以信待之,則衆陰羣朋合聚而疾來也。” 唐 戴叔倫 《卧病》詩:“ 滄州 詩社散,無夢盍朋簪。” 宋 範仲淹 《南京書院題名記》:“不負國家之樂育,不孤師門之禮教,不忘朋簪之善導。” 清 趙翼 《稚存約遊黃山遲餘不到》詩:“朋簪樂事此焉最,冠蓋西園何足數。” 黃葆桢 《周六介招飲即席有作》詩:“朋簪偶合今宵雨,拇戰傳喧一席賓。”
“朋簪”是一個源自古代經典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朋簪”指朋輩的聚集,源自《周易·豫卦》中的“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其中“盍”意為聚合,“簪”在此處引申為“疾速”,全句描述朋友因信任而迅速相聚的情景。
部分資料(如)将“朋簪”解釋為“朋友間互相幫助的情誼”,實為引申義。其核心含義更偏向“朋友相聚”的行為或狀态,而非直接指代情感本身。
建議結合《周易》原文及曆代詩文用例,更準确理解該詞的古典語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權威古籍注疏。
“朋簪”是一個中文詞語,指的是朋友之間互相贈送的裝飾頭發的飾品。通常是女性之間用來表達友誼和情誼的禮物。
根據《康熙字典》,“朋簪”可以拆分為“木”、“竹”和“糸”三個部首,總共有20個筆畫。
“朋簪”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中,是作為楚國的一種文化特征而被提出。
在簡體中文中,“朋簪”的繁體字為“朋簪”。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朋簪”有時會采用不同的字形。例如,有時将“簪”寫為“壍”,使這個字的造型更加複雜。
1. 她送給我一隻精美的朋簪,表達了我們之間的深厚友誼。
2. 在中國古代,朋簪是女子之間重要的禮物和交流方式。
朋友、簪子、珍寶、情誼、贈送
頭飾、發飾、發簪
陌生、敵對、疏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