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拯救危難。 晉 葛洪 《抱樸子·擢才》:“ 賈誼 慷慨懷經國之術,而武夫排之; 子政 忠良有匡危之具,而 恭 、 顯 陷之。” 南朝 梁 江淹 《為蕭讓太傅揚州牧表》:“衛主寧謂提橫流,匡危不足生細民,故小節時顯於艱難,大勳無紀乎廊廟。”《隋書·炀帝紀下》:“軍國異容,文武殊用,匡危拯難,則霸德攸興,化人成俗,則王道斯貴。”
“匡危”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匡危”指糾正錯誤并解救危險的局面,由“匡”(糾正、正直)和“危”(危險、困厄)兩字構成,強調在危機中采取行動以扭轉局勢。
構成解析
曆史出處
該成語可追溯至古代文獻,如晉代葛洪《抱樸子·擢才》提到“忠良有匡危之具”,南朝江淹《為蕭讓太傅揚州牧表》中也有“匡危不足生細民”的表述,均指拯救危難。
應用場景
可用于描述個人或集體在危機中的行動,例如:
“匡危”的核心是“拯救危難”,既包含對錯誤的修正,也強調對危險局面的主動幹預。其意義與“力挽狂瀾”“扶危濟困”等成語相近,但更突出“糾正”與“解救”的雙重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或現代擴展含義,可參考《抱樸子》《隋書》等文獻原文。
《匡危》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糾正危險局勢,挽救危險情況。它表達了解決危機、化解困境的意義。
《匡危》這個詞分為兩個部首:勹(包圍)和卩(封閉的小篆字形),共有6劃。
《匡危》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的《詩經·大雅·文王》一詩中,其出處為:“於邵匡狄,曰式厥服。式政于城,方匡國邑。”這裡“匡危”表達了糾正危局和挽救困境的含義。
繁體字中《匡危》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匡危》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在現代漢字中,它保持着相對穩定的形态。
1. 他以勇敢和智慧的方式匡危救困,成功化解了危機。
2. 面對困境,我們應該挺身而出,勇敢地去匡危救困。
組詞例子:
匡扶(糾正、支持)
匡正(糾正、改正)
匡助(幫助、援助)
近義詞:
拯救
解困
挽救
反義詞:
制造危機
制造困境
加重困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