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搬弄是非。《金6*瓶6*梅詞話》第十一回:“ 孫雪娥 道:‘娘,你看他嘴似 淮 洪也一般,隨問誰也辯他不過,明在漢子跟前截舌兒,轉過眼就不認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截舌漢語 快速查詢。
“截舌”一詞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言環境進行解釋:
字面含義
指割去舌頭的酷刑,最早見于漢朝,常作為謀反、叛逆等重罪的附加刑罰(如“具五刑”),與黥面、割鼻等并用。明清時期淩遲刑中,對辱罵者也會先截舌,防止其叫喊。
社會影響
該刑罰雖不緻命,但剝奪了語言、味覺等功能,造成嚴重身心創傷,被視為比死亡更殘酷的懲罰。
成語含義
特殊語境
明清小說中偶指“搬弄是非”,如《金瓶梅》描述人物通過截斷話語挑撥關系。
現代醫學中的“截舌”指舌部切除手術(glossectomy),用于治療舌癌等疾病,需配合重建術恢複功能。此外,極少數整形手術通過分割舌頭達到特殊外觀效果,但與曆史及文化中的“截舌”無直接關聯。
該詞需根據語境區分具體含義,古代刑罰和語言引申義是主要用法,現代醫學則為獨立概念。
截舌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截取舌頭,是形容人言語被阻斷或被迫停止的狀态。該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扌(手部)和舌(口的器官),總共有10個筆畫。
“截舌”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個刑罰,叫做“割舌”。在中國曆史上,有些犯人被判割舌的刑罰,這種殘酷的懲罰導緻他們無法言語,使得他們的舌頭被截斷。而“截舌”這個詞彙就是由此引申而來的。在繁體字中,“截舌”這個詞的書寫形式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而“截舌”這個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是“截睊”。漢字“睊”是舌頭的意思,在“截舌”這個詞中,它用來表示被阻斷、停止的狀态。
1. 被誤解後,他無奈地選擇了截舌,不再解釋。
2. 假如你截舌,我怎麼能知道你真正的想法呢?
導截、截斷、截取、忍氣吞聲、閉口不言
閉口、緘口、默不作聲
暢談、開口說話、暢所欲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