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逢迎獻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吳 已殺 子胥 ,導諛者衆。” 王念孫 《讀書雜志·史記三》:“導諛即諂諛也。” 宋 朱熹 《答張敬夫書》:“樂聞警戒,不善導諛,則聽言用人之要也。” 明 葉子奇 《草木子·雜制》:“歷代多崇徽號,褒美多至十餘言以上,皆後世群臣之導諛也。”
(2).指逢迎獻媚的人。《淮南子·人間訓》:“戮殺大臣,親近導諛。”
“導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解釋:
基本詞義
指逢迎獻媚的行為,即通過阿谀奉承、刻意讨好他人來謀取利益或獲得好感。例如《史記》中提到“吳已殺子胥,導谀者衆”,說明當時谄媚之人衆多。
引申指代
也可指逢迎獻媚的人,如《淮南子》中記載“戮殺大臣,親近導谀”,這裡的“導谀”即代指佞臣。
需注意,“導谀”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
導谀(dǎo yú)是一個由三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分别是“寸”,“讠”和“言”。其中,“寸”作為主要部首,表示與長度、距離有關的意義;“讠”作為左邊的部首,表示與言語、語言有關;“言”作為右邊的部首,表示與說話、陳述有關。
導谀一共有12個筆畫,依次書寫順序為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根據部首和筆畫的拆分,可以推測導谀的發音與“道語”相近。
導谀一詞源自《左傳·宣公十五年》:“臣有聞言,則不敢從而受實焉,唯恐謬之。”其中的“謬之”可以解讀為謠言、虛假的言論,由此産生了導谀一詞。
在繁體字中,導谀的寫法為「導謿」。
古時候,導谀的寫法有所不同。在金文和篆文中,導谀的寫法類似于「斟言」,表示持謹慎的态度對待言辭。而在隸書中,導谀的寫法類似于簡化後的「讠+寸」,與現代的寫法相近。
以下是導谀的例句:
1. 他被導谀的言辭所影響,産生了誤解。
2. 小明不輕易相信導谀,總是要求證實的證據。
除了導谀,還有其他與謊言相關的詞彙,如讕言、虛僞、诳語等。
導谀的反義詞可以是真實、真相、真實的言論等。
導谀是一個有着深刻内涵的漢字,也提醒人們要對言辭持謹慎的态度,尤其是在信息時代,更需要辨别真假,避免被導谀所誤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