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二相屬的意思、十二相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二相屬的解釋

古代以十二種動物配十二支,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後以為人生在某年即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丑年生的肖牛等,稱為“十二相屬”,又稱“十二生肖”。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上:“大蟲、老鼠,俱為十二相屬,何怪之有?” 清 趙翼 《陔馀叢考·十二相屬起于後漢》:“竊意此本起于北俗,至 漢 時 呼韓邪 疑塞入居 五原 ,與齊民相雜,遂流傳入 中國 耳……則十二相屬起于 後漢 無疑也。”參閱《論衡·物勢》、 漢 蔡邕 《月令問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十二相屬(又稱“十二生肖”)指中國傳統曆法中用于紀年、标記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符號系統,與十二地支一一對應,形成固定的配屬關系。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十二”指代固定數量,“相屬”意為“相互配屬、關聯”。該詞特指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種動物,分别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綁定,形成“子鼠、丑牛”等固定組合,構成紀年循環體系(《漢語大詞典》)。

  2. 文化内涵

    十二相屬不僅用于紀年,更延伸至命理、民俗、性格象征等領域。例如,民間認為生肖動物影響人的性格命運(如“屬龍者顯貴”),并衍生出婚配宜忌(如“龍虎相鬥”)、本命年習俗等文化現象(《中國民俗大典》)。

二、曆史淵源

  1. 起源記載

    十二生肖最早見于先秦典籍《詩經·小雅》對“吉日庚午,既差我馬”的記載,暗示午與馬的關聯;東漢王充《論衡·物勢篇》首次系統記載十二地支與動物的完整配對,奠定後世基礎。

  2. 定型過程

    南北朝時期生肖文化普及,墓葬俑像、文獻記錄(如《南齊書·五行志》)均證實其成為社會通用紀年符號。唐代已出現将生肖用于占卜、命理的成熟理論(《新唐書·曆志》)。

三、具體内容

十二相屬的完整序列及對應地支如下表:

地支
生肖

四、文化應用

  1. 紀年功能

    以農曆幹支紀年為基礎,如“甲子年”對應鼠年,每十二年循環一次,六十年(一甲子)形成完整周期(《中國曆史紀年表》)。

  2. 民俗象征

    • 本命年:出生生肖年份被認為需佩戴紅色辟邪。
    • 藝術載體:剪紙、年畫、戲曲常以生肖動物為題材,如“鼠嫁女”故事(《中華全國風俗志》)。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王充(東漢). 《論衡·物勢篇》[古籍].
  3. 鐘敬文主編. 《中國民俗大典》[M]. 中華書局, 2018.
  4. 陳久金. 《中國生肖文化》[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網絡擴展解釋

“十二相屬”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與十二地支相對應的生肖系統,又稱“十二生肖”。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十二相屬将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配對:

二、曆史淵源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東漢時期,可能與北方遊牧民族的紀年習俗有關,後傳入中原并逐漸普及。
  2. 文獻記載:唐代李肇《唐國史補》和清代趙翼《陔馀叢考》均有提及,如趙翼認為“此本起于北俗”。

三、文化意義

四、與其他術語的關系

如需進一步了解生肖文化或具體屬相寓意,可參考權威典籍如《論衡》《月令問答》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舉百捷擺式卑秩邊韓伯牛災冊谥朝天一炷香車塵馬足乘禽崇論谹議從今存劄單薄丁字梁二林反圍剿沸河各奔東西宮人草垢氛呱哒闆挂須桂玉孤尖厚敦敦嘉好睑闆箭書交墜空敞誇美酷殁例馬鱗鬣麪木名列前茅内囊遷報強奪髯髩省轄市舍壽蛇影世雠石礎飾非食飲水月四維空間阗骈嗁呼題主通黠挽章齆臭穩穩安安五鬼鬧判忤鱗鮮潔嫺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