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蜀 軍中刀的隱語。 宋 陶穀 《清異錄·武器》:“ 王建 初起,軍中隱語代器械之名,以犯者為不祥。至 孟氏 時,猶有能道其略者:劍曰‘奪命龍’,刀曰‘小逡巡’。”
(2).短暫徘徊。《隨園詩話》卷五引 清 楊次也 《西湖竹枝詞》:“時樣梳妝出意新, 鄂王 墳上小逡巡。”
“小逡巡”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ǎo qūn xún,注音為ㄒㄧㄠˇ ㄑㄩㄣ ㄒㄩㄣˊ,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前蜀軍中刀的隱語
據宋代陶穀《清異錄·武器》記載,前蜀開國君主王建在起兵時,軍中用隱語代指兵器,稱劍為“奪命龍”,刀為“小逡巡”,以避免直呼其名帶來的不祥。這一用法反映了古代軍事文化的隱秘性。
短暫徘徊
清代楊次也的《西湖竹枝詞》中曾用“鄂王墳上小逡巡”描述短暫停留或猶豫的狀态,引申為時間或動作上的短暫停滞。
“逡巡”本義:
“逡巡”原指遲疑徘徊或退讓,如《史記》中“逡巡而退”。而“小逡巡”通過添加“小”字,更強調動作或時間的短暫性。
文化背景:
作為古代隱語,“小逡巡”體現了兵器命名的避諱傳統;作為文學意象,則多用于詩詞中表達細膩的動态或心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清異錄》《隨園詩話》等古籍原文。
小逡巡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小心翼翼地巡視、巡查的樣子。
小逡巡的部首是辵(辶),包含了8個筆畫。
小逡巡一詞最早出現于《世界國君表》中,意為君主行走巡視小國時的态度和姿态。
在繁體字中,小逡巡的寫法為「小遜巡」。
在古代,小逡巡可以寫作「小徇循」或「小徇馴」。
1. 他小逡巡地巡視着一個個展覽品,生怕不小心弄壞了其中的任何一個。
2. 老師小逡巡地走在教室中,留意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
小心翼翼、小心謹慎、小心翼翼、小心翼翼
細心巡視、謹慎查看
大意疏忽、粗心大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