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孰谏的意思、孰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孰谏的解釋

謂盡力規勸。《禮記·内則》:“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與其得罪於鄉黨州閭,寧孰諫。” 孔穎達 疏:“孰諫謂純熟殷勤而諫,若物之成孰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孰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對尊長(尤其是父母)進行耐心而懇切的規勸行為。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背景:

詞義解析

核心含義:指反複、耐心地盡力規勸,強調勸谏時的态度誠懇且方式成熟。其中:

經典出處

該詞源自《禮記·内則》中的記載:

“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谏。谏若不入……與其得罪于鄉黨州闾,甯孰谏。”
——孔穎達疏:“孰谏謂純熟殷勤而谏,若物之成孰然。”

語境背景:子女面對父母的過錯時,應先溫和勸告;若未被采納,則需通過持續、成熟的溝通方式(即“孰谏”)避免父母因過錯招緻他人非議。

使用特點

  1. 對象特定:多用于晚輩對長輩、臣子對君主的勸谏場景。
  2. 态度要求:需保持恭敬(如“下氣怡色,柔聲以谏”),避免沖突。
  3. 方法體現:強調策略性,通過反複溝通讓勸谏内容被充分理解,類似“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現代引申

在當代語境中,可引申為以尊重為前提的持續性溝通,適用于家庭關系或職場中對他人的善意提醒。

網絡擴展解釋二

孰谏(shú jiàn)這個詞是指“誰來勸告”,意為詢問或請求他人給予意見或勸告。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子”代表兒子,右邊的“讠”代表言語,表示子承父命、聽從父親的勸告。它的拼音為shú jiàn,總共有12畫。

“孰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中,其中記載了一位叫鄭莊公的君主,他經常詢問子民和臣子的意見來做出正确的決策。因此,“孰谏”成為了現代漢語中用來詢問和請求意見的常用詞語。

在繁體字中,孰谏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一些差異。孰的古時候的寫法是“且”,代表“先,何,暫,誰”等意思。谏的古時候的寫法為“(讠丶口)。”

以下是一些關于“孰谏”的例句:

1. 我對這個問題一籌莫展,不妨請你給我一點孰谏。

2. 領導向全體員工提出了一個難題,要求大家提供孰谏意見。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

1. 孰子(shú zǐ):指誰的兒子,表示詢問某人的家世背景或血統。

2. 孰母(shú mǔ):指誰的母親,表示詢問某人的母親是誰。

3. 孰信(shú xìn):指信任誰,表示詢問某人對于某件事情的信任度。

一些近義詞包括:請教、咨詢、征詢、征求等,它們都表示向他人請求意見或建議。

相反的詞為:作答、發言、表态等,它們表示向他人發表自己的觀點或意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