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墒”是一個農業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接墒(jiē shāng)指下雨或澆水後,土壤上下層的濕土相接,所含水分能夠滿足農作物出苗或生長的需求。
多用于描述農田水分狀況,例如:
該定義綜合了農業詞典(、)及土壤學解釋,適用于實際農事指導。若需更詳細技術參數,可參考農業專業文獻。
接墒,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義。接墒一詞,是指接收到含有土壤水分的莊稼地。它主要包含兩個部分:接和墒。
接:部首扌,筆畫數8
墒:部首土,筆畫數15
接墒一詞最早出現在《增廣賢文》一書中。它的繁體字是「接塽」,其中的「墒」字在繁體中被替換為了「塽」字。
在古代,「接墒」一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接墒」一詞的寫法為「結塽」,其中的「接」字與現代寫法相同,而「墒」字被寫作「塽」。
1. 農民正在接墒,以保證莊稼的生長。
2. 接好墒後,莊稼的長勢明顯變得更好了。
接收、接受、接觸、墒情、墒情監測
接灌、澆灌
排水、疏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