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俸祿和賞賜。《後漢書·董卓傳》:“廩賜斷絶,妻子飢凍。”《周書·柳敏傳》:“ 文帝 見而歎異之,特加廩賜。”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軍賞罰》:“﹝ 川 班殿直﹞廩賜優給,與禦馬直等。”
“廪賜”是古代漢語中的合成詞,指俸祿和賞賜的結合體,常見于官員待遇或特殊人才嘉獎的語境。以下是具體解析:
廪(lǐn)
賜(cì)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案例,可參考《明史·職官志》或地方志中的俸祿制度記載。
廪賜(lǐn c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廪”(lǐn)是整個詞語的主體部分,而“賜”(cì)則是其修飾部分。
“廪”字的部首是“廣”,它共有6個筆畫;“賜”字的部首是“貝”,它共有12個筆畫。
“廪賜”這個詞源于古代的政治制度,是指國家對官員或賢能之士的賞賜。廪本指貯存糧食的倉庫,後來擴展為賜予給受賞者的賞賜。
在繁體字中,“廪”字保持不變,而“賜”字則寫作“賜”。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對于“廪賜”這個詞來說,其字形也有所差異。例如,廪字曾被寫為“粦”或“粦”、“賜”字在古代有一個變體“授”。這些字形改變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的結果。
他因為在戰場上立下了大功,被皇帝賜予了一所廪地。
廪舍、賜福、賜予、下賜
賞賜、賞赉、饋贈
剝奪、懲罰、沒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