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得以平複。《史記·夏本紀》:“ 大野 既都, 東原 厎平。” 張守節 正義:“水去已緻平復,言可耕種。”
(2).平坦。《文選·宋玉<高唐賦>》:“上至觀側,地蓋厎平,箕踵漫衍,芳草羅生。” 李善 注:“ 杜預 《左氏傳》注曰:‘厎,平也。’”
(3).平定。《三國志·吳志·孫皓傳》“陳事勢利害,以申喻 皓 ”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漢晉春秋》:“以中軍整旅,三方雲會,未及浹辰,可使 江 表厎平,南夏順軌。”
“厎平”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形、語義及文獻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字形解析
“厎”為形聲字,從廠(hǎn),氐(dǐ)聲,本義指細密的磨刀石。《說文解字》釋:“厎,柔石也。”“平”為會意字,從于從八,本義指語氣平和舒順,後引申為安定、均等之意。
二、語義内涵
“厎平”結合二者,原指以磨石使物平整,後引申為“安定、達成”等抽象意義。例如《尚書·禹貢》載:“覃懷厎績,至于衡漳。”此處“厎績”意為治水成功,實現安定。
三、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先秦典籍。如《詩經·小雅》雲:“以厎太平,政事愈明。”此處強調通過治理實現太平。漢代鄭玄注《周禮》時亦用“厎平”描述制度完備的狀态。
四、現代考釋
當代《漢語大詞典》歸納其核心含義為“緻平,使達到平定”,屬書面語中的曆史詞彙,現代口語中已罕用。
“厎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三類:
自然地理的平複
指因水患等自然因素破壞後的土地恢複平整狀态。例如《史記·夏本紀》記載“大野既都,東原厎平”,張守節注釋為“水去已緻平復,言可耕種”。這一義項強調地理環境從混亂到穩定的過程。
地形平坦的描述
用于形容地勢平坦,如《文選·宋玉〈高唐賦〉》中“地蓋厎平,箕踵漫衍”,李善引杜預注“厎,平也”。此處“厎平”為同義複合詞,直接描述地貌特征。
社會政治的平定
引申為局勢安定,如“厎定”一詞中“厎”與“定”同義疊加,表示通過治理達到穩定狀态。此用法多見于曆史文獻,強調治理後的結果。
需注意語境差異:描述自然地理時側重“恢複平整”,形容地貌時指靜态平坦,而社會層面則強調動态治理後的結果。例如“東原厎平”需結合水利工程背景理解,與單純的地形描寫(如《高唐賦》)不同。
建議查閱《古代漢語詞典》或《史記》注疏以獲取更系統的釋義演變。
阿伯雹霰寶像閉暗畢辜殘碣岑崿長虹長圍催膘打過第二課堂都都抹抹遁竄放歹翻空出奇費資烽偵奮庸福慧雙修府帥複員冠帶貫朽歸壹過從甚密寒魚合環鶴真黃兒米交辦夾子稽考精嚴俊拔痨傷鐐靠幕廳蒲鲊搉酤殺場甚的牲碑生稻省卻舌子實心實意時彥稅甲四胡松雲探測器騰飏退飛猥孱五筆字型電腦五峰先生五起無藝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