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一種束發形式。《南齊書·王儉傳》:“﹝ 王儉 ﹞作解散髻,斜插幘簪,朝野慕之,相與放効。” 清 洪亮吉 《解散髻》詩:“一代風流比 謝安 ,插簪散髻解朝冠。”自注:“ 王儉 為國子祭酒,作解散髻斜插簪,嘗謂人曰:‘ 江 左風流宰相,惟有 謝安 。’意以自比。”《南史·王儉傳》作“解散幘”。亦省作“ 解散 ”。 唐 陸龜蒙 《和酒病偶作》:“唯欠白綃籠解散, 洛 生閒詠兩三聲。”
“解散髻”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既包含曆史典故中的具體發式,也被引申為成語使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拆散發髻,解開頭發束縛,比喻擺脫約束、獲得自由自在的狀态。
典故來源:相傳古代李夫人被困寺廟,發髻被束縛無法離開,後得僧人相助解開,重獲自由。這一故事成為成語的出處,象征解脫束縛。
使用場景:多用于形容人脫離困境、制度或思想上的解放,例如:“他辭職後如解散髻般,開始了環球旅行。”
具體形态:指南朝齊時期王儉創造的一種束發形式,特點是斜插簪子,發髻松散自然,帶有潇灑不羁的風流意蘊。
文獻記載:
文化意義:這一發式不僅是時尚潮流,更被賦予追求自由、突破禮制的象征,反映了當時士人對個性表達的重視。
成語“解散髻”可能從曆史發式的意象中衍生而來,兩者均以“解開束縛”為核心,但具體語境需結合文獻區分。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南齊書》《南史》等史料。
《解散髻》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解開頭發盤成的髻,比喻放松心情,不再嚴肅壓抑。
此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解(jiě):部首為角(jiaǒ),五畫
散(sàn):部首為攴(pū),四畫
髻(jì):部首為髟(biāo),14畫
《解散髻》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山海經·大荒東經》中的“列豎席解散髻”一段,形容風雨過後,女子重新整理頭發的情景。後來,成語逐漸引申為舒展舒暢的意思。
《解散髻》的繁體字為「解散鬌」。
在古代,「解散髻」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延續至今的寫法已經相對穩定。
1. 青少年為了準備考試,整天緊繃着神經,讀完這本小說後,可以暫時解散髻,享受閱讀的樂趣。
2. 最近工作壓力很大,我計劃周末去爬山,讓自己的身心得到徹底的解散髻。
1. 解放:釋放被壓抑的心情。
2. 散步:悠閑地走走,舒緩身心。
1. 放松:松弛、松懈。
2. 舒暢:暢快、暢達。
1. 緊繃:緊緊繃繃、壓抑。
2. 壓抑:抑制、束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