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破巢餘卵 ”。
“破巢完卵”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pò cháo wán luǎn,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比喻家庭遭遇災禍後仍然幸存的人,或指在整體被破壞的情況下僥幸保全的個體。例如:“戰亂中家破人亡,唯有他如破巢完卵,幸免于難。”
源自清代錢謙益的詩《臨城驿壁見方侍禦孩未題詩》:“抱蔓摘瓜餘我在,破巢完卵似君稀。”。詩中用“破巢完卵”形容劫後餘生的罕見。
成語源于“巢毀卵破”的典故(《後漢書》),原指整體覆滅後個體難存,但“破巢完卵”反用其意,強調例外中的幸存。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獻。
破巢完卵是一個成語,意指徹底摧毀了敵人的根基,使其無法恢複。形容完全消滅、毀滅敵對勢力。
破巢完卵由石(破)、巢(巛、⺶)和卵(卩、夂)三個部首構成,擁有17個筆畫。
《漢書·元帝紀》:“救白難流……期出此,破巢下卵。”指曹魏征讨東吳孫權,将其家屬俘虜,孫權憂心忡忡,表面上看似安穩,實則心驚膽戰。後來,這句話成為了破巢完卵的成語意義。
繁體字是「破巢完卵」。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沒有明确記載,但破巢完卵在不同年代的使用中出現了稍許變化,如破的「石」字可能當時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
他們的計劃非常周密,一直追擊敵人直到破巢完卵。
破家為國、破罐子破摔
毀于一旦
修複如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