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陶潛 直率曠放,喜喝酒,朋友至,即取酒共飲,如己先醉,則謂客曰:“我醉欲眠,卿可去!”見《晉書·陶潛傳》。後用為曠放直率的典實。 唐 李白 《山中與幽人對酌》詩:“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宋 範成大 《題請息齋》詩:“不惜人扶難拜,非關我醉欲眠。”
“我醉欲眠”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現多用于形容直率曠達的性情。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最早見于《晉書·陶潛傳》,記載陶淵明(陶潛)與友人飲酒時直率曠放的行為:每當自己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我醉了想睡覺,你可以走了)。《宋書·陶潛傳》中也有類似記載,說明這一典故在史書中被多次提及。
唐代李白在《山中與幽人對酌》中化用此典:“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既展現友人間的隨意,又暗含對陶淵明曠達風骨的追慕。
注:關于史書記載差異,《晉書》為唐代編修,《宋書》為南朝梁所撰,兩者均記錄陶潛事迹,但文字略有不同,體現不同時代對同一事件的叙述側重。
《我醉欲眠》這個詞形容一個人酒後疲憊困倦,即将入睡的狀态。
《我醉欲眠》的拆分部首分别為:我(手部)醉(酉部)欲(欠部)眠(目部)。
拆分後的筆畫為:我(7畫)醉(10畫)欲(6畫)眠(11畫)。
《我醉欲眠》這個詞來源于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詞句:“我醉欲眠卧後庭,忽聞春盡強登樓。”意為酒後極度疲倦,不禁坐起,借醉酒打發時間。
《我醉欲眠》的繁體字為「我醉欲眠」。
古時候漢字寫作「我醉欲眠」,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同。
1. 他參加了一個晚宴後,我醉欲眠,幾乎無法保持清醒。
2. 昨晚他喝了太多的酒,今天早上仍然是我醉欲眠的狀态。
1. 酒醉:喝酒過量,醉醺醺的狀态。
2. 欲望:渴望、想要某件事物的心理狀态。
3. 眼眠:眼睛困倦、想要入睡的狀态。
近義詞包括:我倦欲睡、我困欲眠、我疲倦欲寐。
反義詞包括:我精神煥發、我清醒無比、我精力充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