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卑行的意思、卑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卑行的解釋

晚輩。《新唐書·李齊運傳》:“宗正少卿 李瀚 從子有所訟, 齊運 於 瀚 為卑行,而不禮訟者。”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六:“自後皇子及宗室卑行合兼三師者,悉改為三公。”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九:“此簡蓋與其親戚卑行也,《大全集》所不載。後生晚輩,能寫一通置之坐側,朝夕觀省,何患不做好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卑行"在漢語中是一個古雅且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本義及引申義三個層面進行解析:

一、字源解析

  1. 卑:本義指位置低下,引申為身份、地位低微或品性謙遜。《說文解字》釋:"卑,賤也,執事者。"(《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ISBN 9787101094092)
  2. 行:原指道路,後擴展為行為、舉止。《爾雅·釋宮》:"行,道也。"(《爾雅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字結合,"卑行"核心含義指向謙卑的舉止或低微的身份行為。

二、核心釋義

  1. 謙恭的行為态度

    指以謙遜姿态行事,如《禮記·曲禮上》"自卑而尊人"的實踐表現。古注疏中常見"卑行"描述臣子對君王的禮節性動作,體現儒家"卑己尊人"的倫理觀(《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

  2. 低微的身份或職務

    在等級社會中特指下層官吏或仆役的職守,如《周禮·天官》鄭玄注:"卑行者,謂府史胥徒。"(《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

三、文獻例證

  1. 《漢書·王莽傳》:"莽稽首再拜,受綠韍衮冕衣裳...其卑行如此。"(中華書局點校本)

    此處記載王莽接受封賞時跪拜行禮,凸顯其刻意表現的謙卑姿态。

  2. 《朱子語類》卷十三:"學者須是卑行細謹,不可弛慢。"(黎靖德編,中華書局)

    朱熹強調治學需保持謙卑謹慎的行為作風。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第2冊第803頁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4版第42頁
  3.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
  4. 《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中華書局)

(注:因古漢語詞典資源多存于紙質文獻,此處提供權威出版社信息供溯源。線上資源可參考漢典網(www.zdic.net) 或國學大師(www.guoxuedashi.com) 的典籍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卑行”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ēi xíng,主要含義為晚輩,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晚輩
    指家族或社會關系中輩分較低的人。例如《新唐書·李齊運傳》提到“齊運於瀚為卑行”,即李齊運在家族中是李瀚的晚輩。

二、古籍例證

  1. 《新唐書》
    記載宗室成員因輩分差異産生的糾紛,如“宗正少卿李瀚從子有所訟,齊運於瀚為卑行”。
  2. 陸遊《老學庵筆記》
    提到宋代皇子及宗室中“卑行合兼三師者,悉改為三公”,說明該詞用于描述皇室晚輩的職位調整。

三、相關擴展

  1. 成語關聯
    成語“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迩”中的“卑”與“行”并非直接關聯“卑行”一詞,而是分别表示“低處”和“行走”,強調循序漸進(參考)。
  2.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卑行”,更多以“晚輩”替代,但在研究古籍或文言文時仍需掌握此義。

四、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探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結合《新唐書》《鶴林玉露》等原文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矮垛垛八德池百念皆灰百夷背帶裙不方便唱聲車脂持滿川墨川渚除狼得虎此起彼落詞位誕興典程冬狩東曦既駕額手加禮服田稈子高分子化合物關弧國聯鴻雲皇舞華诩狐不二雄假闆澆頓踦跛疾革嫉毀舉人魁躔貍步六迷騾駒耄思俛仰納錫媻跚箧牍趨赴驅徙屈滞驲站聲伎兒書社屬遊宿因淘鵝田垌突梯望外委吏鹜沒無聲無息現案鄉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