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節趨的意思、節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節趨的解釋

(1).進止。《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君者中心,臣者外體。外體作,然後知心之好惡;臣下動,然後知君之節趨。” 呂向 注:“節,止;趨,進也。”

(2).心意的節制與趣向。《漢書·馮奉世傳》:“臣聞功同賞異則勞臣疑,罪鈞刑殊則百姓惑;疑生無常,惑生不知所從;亡常則節趨不立,不知所從則百姓無所錯手足。” 顔師古 注:“趨,讀曰趣。趣謂意所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節趨”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其核心含義指有節制、合乎規範的趨向或行為方式。它強調在行動或發展方向上遵循一定的法度、規矩或禮儀,體現出約束與方向性的統一。

以下是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 節: 本義指竹節,引申為節制、節度、法度、規矩、禮儀、節奏等含義。在這裡主要指“節制”和“合乎法度”。
    • 趨: 本義為快步走,引申為趨向、奔赴、歸向、追求等含義。在這裡主要指“方向”、“趨勢”或“行為動向”。
    • 節趨: 兩字結合,意指受一定規範約束的趨向、有節制的行為動向或合乎禮法的追求方向。它描述的是一種在内在或外在規範(如禮儀、道德、制度)引導下的、非放任自流的行動路徑或發展趨勢。
  2. 出處與引證: 該詞在古代典籍中有所使用,常出現在論述禮儀、修身、治國等需要遵循規範的語境中。

    • 例如,在儒家經典或後世注疏中,可能用于描述君子行為應合乎禮義法度(例如:“君子之行,必有節趨”)。在史書中,可能用于描述國家政策或社會風尚應遵循正道(例如:“教化之行,使民知節趨”)。 (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等綜合辭書對“節”、“趨”的訓釋及古文獻用例歸納)
    • 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等著作中讨論修身時,強調言行需有“節文度數”,其精神與“節趨”相通,均指行為需符合規範與方向。 (思想内涵參考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關于禮儀規範的論述)
  3. 核心内涵:

    • 規範性: “節趨”首要強調的是行為或趨勢必須符合既定的規則、禮儀或道德标準(“節”)。
    • 方向性: 它同時包含明确的動向或目标(“趨”),但這種動向不是隨意的,而是在規範框架内的。
    • 約束與引導的統一: 體現了外在規範(禮法、制度)或内在修養(道德自律)對個體或群體行為方向的約束和引導作用。
  4. 現代理解與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節趨”一詞已非常罕見,其含義可以被更常用的詞語如“規範的行為”、“合乎法度的趨向”、“有節制的追求”等替代。但在研究古代文獻、哲學思想或進行特定文體創作時,仍可能遇到或使用該詞,其承載的“在規範框架内尋求正确方向”的理念,對于理解傳統文化中的秩序觀、修身觀仍有價值。

“節趨”意指受禮儀法度或道德規範約束的行為趨向或發展方向,強調行動的規範性與目标性的結合,是古代漢語中表達合乎規矩、中正平和之行為模式的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節趨”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解釋

  1. 進止
    指行動上的節制與進退,強調行為的分寸感。例如《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中提到:“臣下動,然後知君之節趨。”呂向注解為“節,止;趨,進也”,即通過臣子的行動,可看出君主的節制與進退原則。

  2. 心意的節制與趣向
    指内心的自我約束和意向的引導。《漢書·馮奉世傳》中提及“節趨不立”,顔師古注解為心意的節制與趣向缺失,導緻行為失範。


二、使用場景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典用例,可參考《文選》《漢書》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愛恡鞭長不及邊寄磻石朝事襯飯處罰撮口谠論動人心魄反抗反隅幅巾赙禮伏羲氏幹闆弓招谷産規利滾條合眼假定監铨截沒雞栗景頭廑注迥徹空子寬焦連偶領使零支命幹名靰利鞚墨缞目觸内涵片兒會青銅學士曲生苒蒻三請諸葛亮上務苫眼鋪眉杓雲蛇食鲸吞失倫首計鲐鯣魚田車透脫塗不拾遺脫檔屠宰場亡是叟五谷豐熟賢德夫人些子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