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察铨選。 元 虞集 《知昭州秦公神道碑》:“後五年,行臺治書侍禦史 裴公 道源 監銓 廣西 ,外選舉公知 昭州 。”
“監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與官員的監察和選拔職責相關,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分析:
基本含義
監铨指監察官員的公正廉潔與嚴格執法,源自古代官職名稱,其職責是監督官員行為,确保其遵守法律、保持廉潔。例如《知昭州秦公神道碑》中提到的“監铨廣西”,即指對官員選拔過程的監督。
職能解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官員的品德高尚、執法嚴明,或讨論古代官僚制度中的監察機制。
曆史用例
元代虞集的碑文中提到“監铨廣西”,表明這一職能在地方官員任命中的實際應用。
監铨的核心意義是對官員行為及選拔的監督,既包括廉潔執法的監察,也涉及選任過程的公正性。需注意,不同文獻可能側重其職能的某一方面,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監铨(jiān quán)是一個由“監”和“铨”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分别是監察和铨選的意思。
“監”字的部首是“目”,總共有9個筆畫;“铨”字的部首是“钅”,總共有11個筆畫。
《監铨》一詞出自明代,起源于明朝官名,用以指代監察和铨選工作。
繁體字“監銓”使用的是繁體字“監”和“銓”。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差異。古時候,“監”字常常寫作“闶”或“髅”,而“铨”字常常寫作“辁”或“觠”。
1. 他被任命為反腐調查組的監铨人員。
2. 監铨工作是維護官場廉潔的重要一環。
監視、監管、監察、監考、铨叙、铨選、铨叙官等。
審查、調查、督察。
被監察、被調查、被審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