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塗不拾遺的意思、塗不拾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塗不拾遺的解釋

猶道不拾遺。路上有失物,無人拾取。形容社會風氣好。《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 ﹞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别于塗;塗不拾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塗不拾遺”是漢語中由“道不拾遺”衍生的表述形式,其核心含義指向社會治理的理想狀态。該詞可拆解為“塗”通“途”(道路)、“不拾遺”(無人拾取他人遺落之物),整體形容社會安定、民風淳樸的景象。

從詞源考證,“道不拾遺”最早見于《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子産退而為政五年,國無盜賊,道不拾遺。”此處以鄭國宰相子産的政績為典,強調法治帶來的社會秩序。漢代《史記·商君列傳》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表述:“道不拾遺,山無盜賊。”

在語義演變中,該成語形成三層遞進内涵:

  1. 字面層:道路無遺落物可拾
  2. 秩序層:體現刑法嚴明(《漢語大詞典》釋為“謂路有失物,無人拾取”)
  3. 倫理層:折射民衆道德自覺(《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強調“形容社會風氣良好”)

《漢語成語考釋詞典》特别指出該成語多與“夜不閉戶”連用,構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社會治理理想範式。北京大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标注其語法功能多作謂語、定語,常見于政論性文本,如:“欲使菽粟如水火,而民安有不仁者乎?塗不拾遺,器不雕僞。”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塗不拾遺”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二、出處與典故

三、用法與結構

四、相關詞彙

五、社會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記載或例句,可參考《史記》原文或相關詞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暗對案甲敗北百疊半籌莫展包竹本待标樁采蝀唱門馳函穿扮傳指棰杖待查電舉窦道訪宿風牛馬不相及蜂窩煤官箴蠱蠹胲頰很刻後期奬借腈綸進略金鸾吉壤倨悍撩罟烈缺靈帏驎骥柳翠橋旒旌蜜勿囊中術嫩湯拍檔爬升批傾潛鋒請爵親人塞禱拭除手闆樹杈睡榻順幸私人財産碎芳堂威妄生穿鑿無地起樓台相公毋須陿陋洩節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