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节趋的意思、节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节趋的解释

(1).进止。《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君者中心,臣者外体。外体作,然后知心之好恶;臣下动,然后知君之节趋。” 吕向 注:“节,止;趋,进也。”

(2).心意的节制与趣向。《汉书·冯奉世传》:“臣闻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疑生无常,惑生不知所从;亡常则节趋不立,不知所从则百姓无所错手足。” 颜师古 注:“趋,读曰趣。趣谓意所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节趋”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其核心含义指有节制、合乎规范的趋向或行为方式。它强调在行动或发展方向上遵循一定的法度、规矩或礼仪,体现出约束与方向性的统一。

以下是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的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节: 本义指竹节,引申为节制、节度、法度、规矩、礼仪、节奏等含义。在这里主要指“节制”和“合乎法度”。
    • 趋: 本义为快步走,引申为趋向、奔赴、归向、追求等含义。在这里主要指“方向”、“趋势”或“行为动向”。
    • 节趋: 两字结合,意指受一定规范约束的趋向、有节制的行为动向或合乎礼法的追求方向。它描述的是一种在内在或外在规范(如礼仪、道德、制度)引导下的、非放任自流的行动路径或发展趋势。
  2. 出处与引证: 该词在古代典籍中有所使用,常出现在论述礼仪、修身、治国等需要遵循规范的语境中。

    • 例如,在儒家经典或后世注疏中,可能用于描述君子行为应合乎礼义法度(例如:“君子之行,必有节趋”)。在史书中,可能用于描述国家政策或社会风尚应遵循正道(例如:“教化之行,使民知节趋”)。 (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等综合辞书对“节”、“趋”的训释及古文献用例归纳)
    •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等著作中讨论修身时,强调言行需有“节文度数”,其精神与“节趋”相通,均指行为需符合规范与方向。 (思想内涵参考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关于礼仪规范的论述)
  3. 核心内涵:

    • 规范性: “节趋”首要强调的是行为或趋势必须符合既定的规则、礼仪或道德标准(“节”)。
    • 方向性: 它同时包含明确的动向或目标(“趋”),但这种动向不是随意的,而是在规范框架内的。
    • 约束与引导的统一: 体现了外在规范(礼法、制度)或内在修养(道德自律)对个体或群体行为方向的约束和引导作用。
  4. 现代理解与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节趋”一词已非常罕见,其含义可以被更常用的词语如“规范的行为”、“合乎法度的趋向”、“有节制的追求”等替代。但在研究古代文献、哲学思想或进行特定文体创作时,仍可能遇到或使用该词,其承载的“在规范框架内寻求正确方向”的理念,对于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秩序观、修身观仍有价值。

“节趋”意指受礼仪法度或道德规范约束的行为趋向或发展方向,强调行动的规范性与目标性的结合,是古代汉语中表达合乎规矩、中正平和之行为模式的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节趋”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解释

  1. 进止
    指行动上的节制与进退,强调行为的分寸感。例如《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中提到:“臣下动,然后知君之节趋。”吕向注解为“节,止;趋,进也”,即通过臣子的行动,可看出君主的节制与进退原则。

  2. 心意的节制与趣向
    指内心的自我约束和意向的引导。《汉书·冯奉世传》中提及“节趋不立”,颜师古注解为心意的节制与趣向缺失,导致行为失范。


二、使用场景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典用例,可参考《文选》《汉书》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安富恤贫白毛风薄利多销采茶戏摛藻楚户翠翎跕蹝东坡书院督治耳目闭塞放逸封河赋畀弓射横行无忌后稷黄浦检操交欢锦簇开利除害开支勘箭宽怠狂澜林黛玉林木里舍龙骖麻花亮漫幻没地里的巡检木槵男高音飘飒迫唶裒割讫息日暮途远三山骨山明水秀稍割牛少弱神灵市会疏末送东阳马生序送元二使安西竹里馆素气天杯菾菜怢慄脱放拓荦王圻尾随翁主无为舞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