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解離的意思、解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解離的解釋

[dissociation] 抗原抗體複合物的分開為遊離抗原和抗體

詳細解釋

(1).分離;拆散。《三國志·魏志·張邈傳》:“ 暹 奉 與 術 ,卒合之軍耳,策謀不素定,不能相維持。子 登 策之,比之連雞,勢不俱栖,可解離也。”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炙法》:“用鵝、鴨、麞、鹿、豬、羊肉,細研,熬,和調如啗炙。若解離不成,與少麵。”

(2).藥草名。即防己。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防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解離”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分别源自不同學科領域:

  1. 化學領域:指化合物分離成離子或更簡單物質的過程

    • 釋義: 指物質(通常是電解質)在溶劑(如水)中或受熱時,分解成更小的組成部分,如離子、原子或分子的過程。例如,鹽(NaCl)溶解在水中會解離成鈉離子(Na⁺)和氯離子(Cl⁻)。
    • 來源依據: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解離”的釋義側重于化學上的分解、分離現象。化學領域權威教材如《無機化學》也廣泛使用此術語描述電離過程。
    • 引用參考: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 (官方鍊接通常需購買或訂閱,此處提供來源信息)
  2. 心理學/精神病學領域:指心理狀态的分離或人格分裂

    • 釋義: 指個體在意識、記憶、身份或對環境感知方面出現斷裂或不連續的狀态。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在極端情況下可能表現為解離性身份障礙(舊稱多重人格障礙),即個體表現出兩個或更多截然不同的人格狀态。
    • 來源依據: 《心理學大辭典》及精神疾病診斷标準(如DSM-5或ICD-11)将“解離”定義為一種特定的心理現象或症狀。
    • 引用參考: 林崇德, 楊治良, 黃希庭 主編. 心理學大辭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或參考美國精神醫學學會.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
  3. 語言學/文字學領域(較少用,或指分析性解釋):指對漢字結構或詞語的分解剖析

    • 釋義: 此用法較為罕見或非主流,可理解為對漢字進行偏旁部首的拆解分析,或對複合詞進行語素分解,以達到解釋其構形或含義的目的。更接近“解析”、“離析”的意思。
    • 來源依據: 此含義在标準漢語詞典中通常不作為獨立詞條釋義,但在文字學或訓诂學研究中,“解”有分析之意,“離”有分開之意,組合起來可引申用于描述對字形、詞源的分解研究。
    • 引用參考: 此義項更多見于學術讨論而非詞典明确定義。可參考文字學著作如《說文解字》研究或《漢字源流精解》等書籍中關于字形分析的方法描述。

“解離”的核心含義是“分解、分離”。其具體内涵需結合語境判斷:

網絡擴展解釋

“解離”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術語,其含義在不同領域有顯著差異。以下是綜合各領域的詳細解釋:

一、化學與生物學含義

  1. 物質分解過程
    指化合物或分子在溶劑中分裂為離子、原子團或遊離态物質的過程,屬于可逆的吸熱反應。例如電解質在水中的電離(如NaCl→Na⁺+Cl⁻)。
    解離程度用解離度(K)表示,常見于酸堿平衡、藥代動力學(如藥物吸收時弱酸/堿的解離狀态)。

  2. 生物實驗技術
    在細胞觀察實驗中,解離液(如鹽酸-酒精混合液)可使細胞分離開,便于顯微觀察。此時酒精起固定細胞分裂相的作用。

二、心理學與精神醫學定義

  1. 心理防禦機制
    指個體在創傷或高壓下産生的意識與感知分離現象,表現為記憶缺失、身份混亂、自我感喪失等,屬于神經系統超載時的“保護性斷電”。例如創傷受害者可能産生靈魂出竅般的旁觀者視角(次級解離)。

  2. 解離性障礙
    臨床表現為解離性失憶症、人格解體等,與童年創傷高度相關。典型特征包括無法控制的身體麻木、情感抽離。

三、其他領域釋義

四、學科交叉對比

領域 核心機制 典型場景
化學 分子→離子/原子團 電解質電離、藥物代謝
心理學 意識與感知分離 創傷反應、解離性障礙
古代漢語 物理或社會關系分離 軍事策略、食品加工

注:部分專業文獻(如免疫學的抗原抗體解離)因應用較窄未單獨分類,建議通過權威數據庫獲取細分領域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哀吹豪竹白甚半脫産閟氣側刀成雙作對愁緒打理導譽殿元叮鈴掇醍遏障發達國家飯煤匪盜憤濤稿鞂公行刮視聽貴本悔怒會噎見新醮辭季會拘緻龛亂庫子累時亮話領要駡譏盲瘖馬上公眉語目笑偏藝蹊蹭秋榮裙衫軟腳瑞人澀道神通力暑往寒來四方八面四肢百骸竦聽太平拳太乙爐傥若恬憺梯磴庭議退撄望夫山唯唯諾諾弦朔消腫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