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郦生陸賈列傳》:“ 陸生 時時前説稱《詩》《書》, 高帝 駡曰:‘迺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後以“馬上公”指 漢 劉邦 。 宋 文天祥 《樂庵老人劉氏墓志銘》:“ 賈 ( 陸賈 )艱難 赢 項 間,從 馬上公 為客,一再使 越 ,崎嶇萬裡。” 清 馬世俊 《陸賈》詩:“請看 馬上公 ,何曾事生産。”
“馬上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典故來源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該詞最早出自《史記·郦生陸賈列傳》,記載漢高祖劉邦與陸賈的對話。劉邦以武力奪取天下後,陸賈建議其重視儒家經典《詩》《書》,劉邦反駁道:“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意為:你老子我是在馬背上得的天下,哪裡需要這些典籍?)
因此“馬上公”成為劉邦的代稱,特指其憑借武力奪取政權的背景。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立即、馬上”,強調行動迅速的含義。但這種用法可能是對原典故的延伸或誤用,尚未在古代文獻中找到直接依據。
注意:若需嚴謹的曆史考據,建議以《史記》原始記載為準;若為現代口語表達“立即”之意,更常用的詞彙應為“馬上”而非“馬上公”。
《馬上公》是指馬上就公告出來的意思,源自中國的法律術語。表示某種信息或決定即将公之于衆。
《馬上公》的部首是馬,拆分成的筆畫數是3畫。
《馬上公》一詞最早源于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在古代,法官通常會騎馬而行,并用公告的方式将重要信息公布給人們。隨着時間的推移,《馬上公》逐漸演變成一個成語,用來表示某種信息即将公開。
《馬上公》的繁體字是「馬上公」。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馬上公」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馬」字的差别在于,古代寫法中馬的頂部有兩個點,代表馬耳的形态,而現代寫法的馬則無此點;「上」字的古代寫法中上半部分拆分成兩個部分,分别是冖和⺊;「公」字的古代寫法中「八」字的下方寫成「厶」,表示封閉狀态。
1. 請留意,最新的通知《馬上公》。
2. 他對公司的下一步計劃很好奇,希望能夠《馬上公》。
1. 馬馬虎虎
2. 馬不停蹄
3. 公共
4. 公告
公之于衆
保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