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掌管官庫者。 元 劉緻 《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把官庫視同己物,更狠如 盜跖 之徒。官攢、庫子均攤着要,弓手、門軍那一箇無。”《水浒傳》第二七回:“把贜物并行兇刀杖封了,發與庫子,收領上庫。”
(2). 明 代官府科派的經常性差役(常役)名目之一。屬均徭類。亦指服此役者。 明 陶宗儀 《辍耕錄·趁辦官錢》:“ 浙省 廣濟庫,歲差 杭 城諲實戶若幹名,充役庫子。” 明 範濂 《雲間據目抄·記賦役》:“吾 松 之重役有五:一曰庫子……庫子有各庫不同,而惟縣堂為最。蓋一縣雜費,與迎送上官,種種不經,俱責成於庫子。”參閱 周伯棣 《中國財政史》第三編第八章第二節。
(3).僧職名。又稱庫司行者。寺院中司會計之事的行者。《百丈清規·東序知事》:“其上下庫子,須擇有心力、能書算、守己廉謹者為之。”
“庫子”一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負責管理官方倉庫的人員,常見于元代及明代文獻。例如:
屬“均徭類”常役,由民間被征派者承擔。明·陶宗儀《辍耕錄》記載,浙省廣濟庫曾差遣杭城民戶充任此職。
又稱“庫司行者”,專司寺院内的會計事務,負責管理物資與財務。
現代個别資料(如)将“庫子”引申為“儲藏知識或資源的地方”,但此用法未被權威曆史文獻廣泛采納,可能為現代衍生義。
以上内容綜合自多部古籍及權威詞典,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辍耕錄》《水浒傳》等原始文獻。
《庫子》是一個漢字詞語,讀作kù zǐ。它的意思是存放東西的地方,常指藏書、藏品等物品的倉庫或庫房。
根據字形結構,可以将《庫子》拆分成兩個部首:左邊的部首是“⺪”(貝部),右邊的部首是“子”(子部)。整個字共有9個筆畫。
《庫子》的字義和字形源自于古代漢字編寫的演變過程,它是由貝部和子部組合而成的。貝部表示與錢財相關的含義,子部表示與子女相關的含義。合在一起,表達了存放與子女有關的財物的意思。
繁體字“庫子”是對《庫子》的繁化字形寫法,保留了原字的基本結構,隻是在形狀和筆畫上有所變化。
古時候寫《庫子》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寫法可能會有一定的變化。但基本的構造和含義并沒有改變。
1. 我把這些古籍都收藏在家裡的書房裡的庫子裡。
2. 那個博物館有一個很大的陳列室,用來展示各種珍貴的文物和藝術品,也是它的庫子。
1. 圖書館:存放圖書的大型倉庫,人們可以在裡面借閱書籍。
2. 收藏品:人們對于自己喜愛的東西進行珍藏和保管的物品。
3. 倉庫:用來存放和保管大量物品的建築或房間。
1. 倉庫:用來存放貨物或物品的場所。
2. 儲藏室:專門用來儲存東西的房間或場所。
空無一物、空洞無物
【别人正在浏覽】